第171章 天极(1/2)
苏北如愿以偿,再次成为侍奉在皇帝身侧的大太监。半年以来几乎寸步不离,兢兢业业,不曾懈怠。
以自己当大太监多年的经验来说,女帝是天生的王者,比起先帝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敏锐的洞察力,大刀阔斧的气魄,以及特有的坚韧与果敢,都令朝堂上的大人们折服,老臣们私底下皆赞叹其治下风格颇有文帝风范。
可不是嘛。
玉真公主自蹒跚学步起,便坐于文帝的大腿上,由文帝亲自教导读书写字,听君臣奏对,学习治国方略,耳濡目染。
一直到文帝去世,在长达十余年的岁月里,呆在御书房的时间,远比在温室殿的多得多。连批阅奏章的习惯都与文帝一模一样,所有奏章阅而不批,粗略翻看一遍后便搁置下来。
一边喝茶,一边静坐思考。
随后不管多晚,都是一口气批完。
得益于武夫体魄,女帝时常通宵达旦,这可熬苦了常人体质的苏北。
窦迎雪挺个大肚子不方便,已经很少来了。
昌平公主倒是常来,偶尔做个茶,帮着研个磨。二人也不怎么说话,在御书房里各干各的,分别之后,似乎彼此的心里都会舒服一些。
受文帝影响,两任皇帝都偏爱延英殿的御书房,里面承载了两代人太多的记忆。
天刚蒙蒙亮。
时下已经由夏入秋,秋露与雾霭带来一丝水汽,空气冰凉如水。
苏北候在门厅,身板坐得笔直,眼皮却抬不住,已然昏昏沉沉地睡了过去。
殿内依旧亮着灯火,周宜精神如常,依旧奋笔疾书。
秋霞歪倒在书案一角,呼呼大睡,身上盖着一件雪白的狐皮披风。
这个当初跟在玉真公主身后,跑得满脸通红的温室殿宫女,如今已是后宫里最大的女官儿了。
周宜批着最后一份奏折,习惯性地问道:“苏北,还有折子吗?”
半晌,没人回应。
这才赫然发现,外面的天都快亮了,又是一个不眠夜。
殿门半启,一道人影捧着两摞奏折走了进来。
“唉......放这吧。”
“待会还有朝会,散朝后就又该有一堆奏折了,这么批也不是个办法。”
“余年哥!”
周宜惊喜地抬起头,望向半坐在榻上的李余年。
秋霞从睡梦中惊醒,连忙跪地告罪:“奴婢该死,求陛下降罪!”
李余年扶起秋霞,说道:“秋霞,你去跟苏北说,回去好好睡一觉,今儿由我陪着陛下。”
“奴婢...不敢。”
周宜笑骂道:“让你去就去,哪那么多废话?”
“是。”
秋霞有日子没见陛下笑得这么开心,一时间顿悟,急忙退出了书房。
“什么时候回来的?”
“昨夜刚到,天还没亮迎雪就赶我过来瞧瞧。说是陛下勤政,通宵达旦已是常规,果然不假。”
“父皇当年也是如此,他还是个常人呢。我一介武夫,不碍事的。”
李余年随手翻了翻折子,顿时来了气:“洋洋洒洒几千字,也没切出个重点。这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也需要上一道折子?”
“大臣们的一片心意,随手批一个就是了,不打紧的。”
“不碍事,不打紧,你就惯着他们吧,迟早把自己累死。回头得说道说道,写事儿不得超过百字,每超一个字儿,罚银一两!”
“哈哈,此计甚妙!”
“来,出去走走,不批了。”
李余年伸手拉起周宜的手,不禁一愣,仔细看向她的眉眼,笑道:“这怎么批个奏折,还批出个大宗师来了?”
“啊?”
周宜浑然不觉,低头看向自己的身体,并没有什么不同。
“福如心至,水到渠成。好事,大好事啊!来!”
李余年牵起周宜的手,快步向殿外走去。
二人手拉着手,站在殿外的广场上,来往的宫人与禁军纷纷躲避。
“闭上眼睛。”
“嗯。”
周宜一脸娇羞,朝霞映在脸上,令一抹红晕显得更加娇媚了几分。
李余年将一缕真气沿着双手渡了过去,说道:“记住真气行走的路线,多行走几遍,化成本能反应就可以了。”
“哦。”
李余年多虑了,当初自己适应了三四百里的事情,搁到周宜这儿,只是一两遍的事情而已。
“好,加速。”
随着真气运转,二人的脚尖儿缓缓离地,身形越升越高。
晨曦照耀下,金红色的龙袍熠熠生辉!
一条金龙虚影穿透皇宫的地面升腾而起,绕着二人缓缓转动,近百丈的体型金光四溢,场景神圣无比!
隐隐中,有龙吟响彻整座长安城!
含元殿前,百官立在钟楼下,等待朝会的开始。正好望间眼前这叹为观止的景象,一时间议论纷纷,皆称祥瑞。
“是老夫眼花吗?天空中仿佛有人影?”
“金服耀眼,是陛下?旁边那个莫不是李将军?”
“宫内能着龙袍的,自然是陛下!”
“陛下果真是真龙天子!”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百官,宫人,禁军跪了一地,皆呼万岁。
李余年缓缓松开双手,周宜的身子稍稍一沉,马上又浮了起来,看着周围的景致,脸上的笑容绽放宛如牡丹盛开,美不胜收!
“来,飞一圈,试一下。”
周宜迎着朝阳向东飞去,金龙拧转身形跟着她一起向东飞去,一大一小两道金影闪耀天际,顿时成为了全城的焦点。
一身玄衣的周珏站在钦天监的天台上向北望,嘴角的笑容抑制不住,心里的骄傲毫无保留地写在脸上。
那一年,站在榕树下的三个孩子,如今撑起了大遂的整片江山。
“来,带你去看一样好东西。”
李余年拉起周宜的手,向东郊飞去,在一座临着灞水的庄园里落了下来。
四周绿油油一片,一人高的秸秆地里结满了金灿灿的玉蜀果实,个个颗粒饱满,晶莹如玉!
一身农妇打扮的刘婶急匆匆赶来,纳头便跪,被周宜一把扶起。
“刘婶,这不是折煞晚辈吗?可不许这样。”
“陛下如今是皇帝,应该的。”
“刘婶,都是自己人,无妨,给玉真拿个煮熟的玉蜀尝尝。”
“哎!好嘞。”
刘婶急忙回去取。
“这东西叫玉蜀,这里的亩产能达到千斤以上,就算放到普通庄稼户手里,少说也有八百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