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乡村教师(2/2)
赵栋梁飞一般的速度跑了出去,扔下一句:“我睡觉去咯。”
史佳楠看着他的背影说了句:“算你跑的快。”
又叮嘱赵影:“晚上别乱翻身啊,怕你难受没给你绑太紧,容易散。”
赵影点了点头,掀开被子躺了下去睡觉。
这会儿她家好像都没有晚上刷牙的习惯,可是她的牙又白又整齐,反而是长大后一天刷两次,常含漱口水也没防住蛀牙。
第二天赵影被史佳楠拎起来换衣服洗脸刷牙的时候不禁感慨,小孩子睡眠就是好啊,她昨晚头一挨枕头就睡了过去。
纱布不负众望的脱落了,枕头上一股子猪油味。
史佳楠把枕套换下来打发她去吃早点,是她小时候爱吃的豆沙包,包子皮和软,豆沙馅细腻香甜。
赵影发现自己真是绝了,很多事情随着时光的流逝淡忘了,但是对于吃过的好吃的东西记得一清二楚,几十年都不忘。
这家早点铺子的豆沙包一绝,可惜自从她上了高中住校后就再也没吃过了。
史佳楠吃完早饭推着自行车急匆匆的就出了门。
她早上都起的很早,洗完全家人的衣服后,还要再骑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去赵影老家赶8点半的早课。
赵影小的时候习以为常,长大后才知道她究竟有多辛苦。
每天往返差不多三个小时,不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她坚持了十多年。
其中有些路段是没有人烟的山路,赵影记得自己曾听她说过,经过这些路段的时候自行车脚踏板都会下意识踩快点。
这份工作她还不能不干。
老家的小学因为过于偏远,条件又艰苦,没有别的老师愿意去,就算被分配去的老师也会想法设法的调走,根本留不住人,目前常驻的只有史佳楠和另一个本村的代课老师。
赵影记得一直到史佳楠退休,村里的小学都只有两个老师,教育局实在没办法,后来还返聘了她回去继续教书。
两间漏雨的教室坐了四个年级,日常上课都是半节课给左边上,右边自习,下半节课给右边上,左边做作业。
史佳楠要是不干了,老家的这个教学点会被撤掉,合并到镇上去,村里的孩子们就得每天走七八里路去上学。
还有那几个每天走一个多小时山路出来上学的孩子们,得走更远的路。
让她就住在村里也不现实,赵影和赵栋梁兄妹还需要照顾,赵崇安有时候上夜班根本顾不了家里。
把赵影和赵栋梁带回老家一起生活这个办法曾经也试过,她们兄妹回老家读了三年书,普通话都快不会说了,另一个代课老师上课都是用的家乡话。
而且乡镇的教育质量确实不能和厂里比,厂里的子弟学校对标市里,每年都有十几个考上市里最好的一中二中的学生,乡镇的学生考的最好的都只能上乡镇高中。
为了别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史佳楠选择了自己辛苦。
乡村教师这个职业,平凡却伟大。
史佳楠在老家一教就是40多年的书,她教出来了一家三代人。
赵影上学后回老家的日子少,村里人看她都面生,但是只要她说自己是史老师的女儿,总能受到热情的招待。
史老师活到寿终正寝,送她的遗体去火葬场的时候,跟在后面打双闪的车有上百辆之多。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