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走改革之路(1/2)
新品种推广计划最终以失败告终,这是个硬伤,气候不适应还真没办法,在现实面前,他不得不放弃。
想想一次赔了160万元,血本无归,李文归心疼不已,他再也不敢轻易尝试新事物了。
那下一步,该如何化解危机?眼睁睁地看着荷兰品种的优质土豆渐渐占领了市场,如果再不主动出击,像他这样的大生意,一夜之间说败就败,一点儿都不夸张。
继续坚守老品种,也不是长久之计,它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市场的需求了,如果不想办法应对,胜利公司将面临一场毁灭性的灾难,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多少个日日夜夜,李文归为这事愁得睡不着觉,吃不好饭。他时常叫来崔龙,跟他说说话,帮他出出主意。
可崔龙心里清楚,眼下市场已经是这样的格局了,新品种的种薯买回来了,也试过了,可惜气候不适应,只能拉倒。那还能有什么办法呢?除了继续保留老品种的种植,还能有更好的办法吗?
一日,李文归在看电视,新闻里报道,南方某地的水稻经过不断的改良和培育,亩产已经达到了六百多公斤。
正是这条新闻,一下子给李文归指明了方向:没有新品种,可以培育一个新品种啊,它产量高,质量好,重要的是,适合黄土高原的土质和气候,那该多好啊!
九十年代后期,土豆生意初见成效的时候,为了增加土豆产量,扩大种植面积,更好地受益农户和公司,他曾和甘肃省农科院的专家合作搞过土豆新品种培育,只是后来因为资金短缺暂时搁置下来了。
想到这里,李文归兴奋地吼了起来:太好了太好了!我有办法了!我要继续培育新品种!现在条件好了,有一些闲置资金,完全可以拿出来办点大事!
若是将来真的研发成功了,不光可以卖种薯赚钱,还可以跟农户继续签订包销合同,到那时,在土豆这个大市场上,他就有绝对的发言权了。
说干就干,当天晚上,李文归一个电话,把挚友崔龙叫了上来,跟他探讨一下这个难得的想法。
不一会儿,崔龙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上来了,进门他就问:“什么好事让你这么开心?大晚上的,我都躺下了,明天不能说吗?中彩票了不成?”
李文归站起来,扶崔龙坐在沙发上,他给他点上一支烟,像个小孩子一样兴奋地说:“比中彩票还令人高兴百倍呢!”
“啥事?”崔龙抽着烟,愣是想不起来李文归到底遇到了啥好事。
“1999年,胜利集团成立后第二年,我跟甘肃农科院的专家合作搞过一件大事,你记得不?”
“1999年?哦,是不是上半年和农科院合作培育土豆新品种的事?记得,怎么不记得!嘿,怎么了?最后还不是因为没钱告吹了!”崔龙笑了。
“那时候公司刚起步,光基础建设就花去了一大笔费用,当时给农科院投了不到一百万,太寒酸了,就那点钱,你说能干个啥事?现在呢,条件好一些了,我想再投资一些钱,跟他们合作培育一个新品种,你看怎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