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奔腾的洮河 > 第200章 新品种培育成功

第200章 新品种培育成功(1/2)

目录

故事讲到这里,张岩跟着李文归陷入了往事的忧伤之中。

沉静中,他问:“李总,这么说,种薯培育成功,是用了两年时间吗?”

“两年多。”

“周期真长。最终成功了,心思没有白费,您的眼光和毅力真让人佩服!”张岩笑了。

“嘿,结果出来后,我悬着的心才放下了。整整两年时间,有谁知道,这两年,我心里承受了多大的压力和非议。人们不在乎你有多伟大的想法,他们只看实实在在的结果,还好,老天爷保佑,韩全兵保佑,胜利一号、二号种薯最终培育成功了!

“这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在后来的市场上,胜利公司靠着新品种,有了绝对的发言权。种薯推广后,广大农户也跟着受益了!这在整个甘肃省,当时是一件轰动性的大事件。”

李文归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他微微抬头,盯着橱柜上的那些旧照片陷入了沉思。

2005年春天,李文归带着崔龙直奔甘肃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跟王恒所长当场签订了项目合作协议。回到公司,他让财务一次性打过去300万元的科研经费。

虽然,韩全兵因为疾病离开了公司,但骨子里,对这件事他还是极力反对的,包括小舅子郭晓斌。他顾不了那么多,直觉告诉他,这件事他非做不可,似乎是老天爷的旨意,一提起这事,他浑身就来劲。

当时,爹也劝过他,妻子也劝过他,但在李文归的极力劝说下,爹最终同意了。他相信老三是有智慧的,老婆子在天有灵,也会保佑儿子一路顺风的。

在李文归的心里,眼下的现状是,未来继续靠老品种维持自己的生意,不久的一天,胜利一定会走进一个死胡同。

与其这样等死,还不如冒一次险,万一成功了呢?

两年后,也就是2007年,土豆成熟的季节,在甘肃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的试验大棚里,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马铃薯育种项目终于成功了!培育出了两个新品种土豆。

李文归前后投资四百多万,这个名称最终由他命名,分别叫做胜薯一号和二号。

之所以取“胜”字,是为了纪念大哥李文胜——2001年,他在拉土豆的路途中,由于刹车失灵导致车毁人亡。

李文归兴奋地告诉所长王恒,他说,很快,这些种薯就可以发放到老百姓手中了。

王恒说,暂时还不能种植,需要在地里经过三次扩繁后才能给老百姓栽种。这又是一个漫长的等待。

2008年春天,胜券在握的李文归,投资八千万上马了淀粉加工厂,厂址就选在韭菜湾那里。这是一条年产两万吨淀粉,盈利两千万的企业,实现了向土豆深加工的转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