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明末大军阀 > 第二十四章 水车

第二十四章 水车(2/2)

目录

一想到这里,刘衍便什么心思都没了,还是井灌投资小,收益大,慢慢挖井建水车吧。

刘衍眉头紧锁,说道:“水渠那边什么情况,引来的水过不来吗?”

这种水车不需要人力畜力,用水流带动便可,而且引水功率极大,每日引水灌田可达三百余亩。当然,有利有弊,这种水车好是好,怕就是造价太高,而且王家庄肯定没有懂得修建这种水车的工匠,只能去夏河寨前千户所,甚至是灵山卫去请工匠才行。

刘衍点了点头,说道:“那就想办法将水渠的水引过来,另外还得在墩内打口井才行。”

那伙工匠闻言喜出望外,工匠头人更是拍着胸脯保证,四天之后便可以将大水车打造出来。

有了这种硬木,又要开始制做水车轮叶,同样需要大批的人力材料,刘衍调动了大盘墩的男女,只是提供给工匠头人支配,那些工匠也是全部上阵,热火朝天的干了起来。

工匠头人盘算了一会儿,道:“若是用于灌井的水车,一架费银不过十余两。只是这种筒车体型庞大,用料甚多,估计连材料工费计算在内,造一轮水车怕要近百两银子。”

那工匠头人在制做水车的同时,同时派出了几个年轻的工匠,到西通渠连接南河的交汇处去,以便选取安装水车的位置。同时沿着水车靠河一带,还需要用石料砌出一个深深的水槽,这些,仅靠那几个工匠是忙不过来的,刘衍都是提供人力帮忙。

“现在军屯这边有好几十人在劳作,又有二十多头耕牛,墩内的用水也全都指望着这五口竖井,所以这用水便供不上了。”

三天后,陈勋带着十几名从夏河寨前千户所雇来的工匠回到大盘墩,领头的工匠是一个五十多岁的汉子,长得很是消瘦,但是精神头却非常好,一双满是老茧的大手,一看就知道是经年的手艺人。

刘衍和陈勋冒着大中午的太阳赶到了军屯上,只见不远处的几口竖井旁边,已经排了许多人,正在轮流打水。

听了工匠头人的话,刘衍有些惊讶此时大明民间科技的发达程度,他问了一声:“估计要耗费钱粮多少?”

紧接着又过了两天,大盘墩外的水井也打成了,这种速度已经是非常快了,当然也跟刘衍洒下银子有关,所有的用砖都是直接采买,而不是就地烧制,这就省去了一大半的时间。

陈勋喘匀了气,说道:“我刚才军屯上回来,今天各处都开始浇地了,可是咱们打的五口竖井出水不多,不够用啊,很多军户到现在都没能打到水。”

同时陈勋不在这几天,刘衍让手下一名叫张义的墩军顶上去,督促着军屯各处,有事情及时禀报自己。

刘衍想了想,还是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然后让陈勋立即到各地寻觅工匠,一定要快。

为保护水井,刘衍不但要求全井以砖井所砌,还要在上面建井亭以蔽风雨,又在井旁设辘轳以便提水。那些工匠都是一一答应下来。

“大人,您说的江南大水车无非是筒车的一种,此物唐时便己出现,现在南面也多有建造,老朽曾在徐州那边就见过实物,也参与打造过,此物不稀奇也不难造,只是耗费钱粮多些罢了。”

一片欢呼中,以工匠头人为首的一帮工匠都是感慨,有几人还双目含满泪。或许这架江南大水车是他们这辈子最出色的作品了。

刘衍微微一愣,这种情况还真是自己没想到的,原以为五口竖井已经可以满足需求了,现在看来是自己想的太简单了。

陈勋说道:“咱们这边一般是使用龙骨水车引水,要不然我去一趟王家庄,找些工匠来打造一些?”

不过建渠修池用费多,工程大,就算开凿一个村庄用水的水池,有时甚至要修造几年,耗资几千两银子才能完成,而且每年的清淤淘池都不是笔小数目。

所以刘衍直接否定了修建龙骨水车的建议,思索了一会儿之后,刘衍想到了后世的大水车,就是江南水乡常见的那种引水水车。

经过两名工匠的勘查,最终在大盘墩外面,大门东侧十几步的一处洼地定了下来,随后便开始取土打井。

当这天水车开动时,河边可说是人山人海,不但大盘墩的军户们倾巢出动,就是附近的火路墩、屯堡,甚至是王家庄的军民都是闻风赶来观看。

此后,这架大水车便成为大盘墩的一个奇观,往后人谈到大盘墩时,

该井深约十余丈,井水较浅水质较好,井底铺以细沙,井壁用青石修砌,外面围以碎石。当

众军户们喜笑颜开,特别是一些加入军户的外地流民们,很多人曾一辈子困于饮水之苦,见到这么好的水,许多人都是流下泪来。

人群中,刘衍自然是非常高兴,在回到大盘墩后,他慷慨地支付了那帮工匠们的工钱

就在这时刘衍接到王炆镇派人来的紧急通知,防守官章海林大人,今日将来大盘墩视察。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