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小说 > 邓通史话 > 11章 多才多艺的黄头郎

11章 多才多艺的黄头郎(2/2)

目录

然而九品中正制的设计比察举制更加不合理,察举制的推举通道州郡官吏都有资格推举,可以说还是相对比较广泛的。而且汉代盛行清议,就是品评人物,名士们掌握很强的话语权,可以评价人才,比如曹操先生就曾经得到过所谓:“治世之贤臣,乱世之英雄”的说法。然而问题在于,九品以后,所有的地方选拔权利全部集中到了中正官的手里。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

所谓中正官就是专门负责地方选拔评定人才的,那么选拔人才的标准呢?——九品。

所谓九品就是把人才等级分就等,但是人才这东西不好分,所以发展了一下就是把你祖上分了九等,所以九品中正制就彻底变成了一场门阀士族的盛宴。在东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发展到了巅峰,王谢等高门子弟出生就是五品(五品是恩荫制度下能继承官位的最低品级)。也就是说王谢的高门子弟那就是国家级保护人物。他们一出生就是官,至于说干什么职位其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比如王羲之父子就曾经被人问到他们是干嘛的?王徽之先生仔细思考了以后表示,自己能可能是管马的,然后就进入了无厘头问话,“您既然是管马的,那么您管几匹马呢?”王徽之这时候直接进入了哲学模式,“我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管马的,哪能知道管几匹马?”

《晋书王徽之传》:又为车骑桓冲骑兵参军,冲问:“卿署何曹?“对曰:“似是马曹。“又问:“管几马?“曰:“不知马,何由知数!“又问:“马比死多少?“曰:“未知生,焉知死!“)虽然这帮人确实是令人无语,但是又不能把他们怎么样,毕竟士族高门的利益集团牢不可破,中国历史上皇后名字能够完整被人记录的朝代其实只有东晋。

因为东晋的皇后基本都出自高门,随便翻一下就知道,王谢占了一多半,皇帝是谁无所谓,皇后肯定是门阀出身,这样就能万年不倒,整个南朝基本都是如此,所以尽管南朝风云变幻,但是士族都是不动如山,然而这些门阀士族想不到,就在他们以为高枕无忧的时候,空前浩劫已经悄然而至。

门阀士族的空前浩劫

公元549年,侯景进入金陵。他已经抛弃了最初维持军纪的温情面孔,露出了狰狞的爪牙:若破城邑,净杀却,使天下知吾威名。门阀士族的末日开始了。

侯景进入金陵之后,首先对梁武帝提出要和王谢结姻,梁武帝表示王谢高门,侯景配不上,侯景表示,我配不上,但是我的屠刀配得上。

侯景使用武力彻底清洗了江南高门,曾经在金陵城中高卧谈笑风生的门阀贵族们遭遇了灭顶之灾: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故江东有《百谱》;至是,在都者覆灭略尽。

侯景之后再无王谢,所有的荣耀和梦想都化为灰烬。侯景解放了那些作为门阀贵族奴仆的隐藏户口,可笑的是,侯景的这个做法居然颇得人心:人人感恩,为之致死。一面血腥的屠刀,一面是被解放奴仆的狂欢,整个金陵仿佛人间地狱一般。南朝的门阀就此一蹶不振。

然而北朝的门阀并没有因此彻底毁灭,自晋末以来,进入中原的北魏等政权无不与门阀紧密合作共同治理天下,侯景之乱毁灭了南方,但是起于关陇的贵族门阀集团还是最终夺取了天下,唐廷上台之后建立了所谓的“五姓七望”的门第品级,似乎门阀的好日子已经重见天日了,但是隋文帝到唐玄宗历代皇帝的一项制度真正给门阀政治的毁灭埋下了伏笔——科举。

通过考试选拔官僚,这一制度在隋唐的完善使得寒门子弟进入上层变得名正言顺有法可依,同时也让整个中国的门阀开始颤抖,不过唐朝时期仍旧是门阀的天下,因为唐廷的荫袭继承和门阀选官的基础还在,另外五姓七望为代表的门阀实力依旧强大。所以河东裴氏弘农杨氏等门阀仍旧远超于寒门。

其实还有个最重要的原因,唐朝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数量太少了,整个唐朝时期通过科举选拔的进士人数才7448人。唐朝有将近300年历史,平均一年的人数还不及3人,所以唐代科举并未能占据主流。但是门阀贵族们想不到,比侯景之乱更加恐怖的灭顶之灾即将来临,黄巢之乱以后,崩溃的唐帝国中央再也无力控制全国藩镇。以朱温为代表的军阀势力快速崛起,掌握全国,另外朝中宦官与朝臣的争斗也是十分疯狂。终于在公元904年,河南军阀朱温率军进入关中,诛杀了所有的宦官,同时,也清洗了唐廷朝堂上几乎所有门阀。

朱温为了逼迫唐廷迁都洛阳,在亲信李振的鼓动之下,借口诛杀左仆射裴枢等朝臣三十余人,“此辈常自谓清流,宜投之黄河,使为浊流”。伴随着黄河水的滚滚浊流,朱温展开了对朝廷范围内所有忠于李唐的门阀贵族的大清洗,这次毁灭性的打击彻底摧毁了门阀存在的基础。宋太宗扩张科举之后,门阀这一曾经主宰中国历史的贵族集团,彻底退出了舞台,应该说,依靠屠刀打破秩序总是格外的残忍和暴虐。

可以想像,几千年历史的演变过程是多么痛苦的事情。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