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有国被灭(4)(2/2)
如此看来,“围魏救赵”要达到目的,除了围魏的国家足够强大,兵力充沛之外,赵国也要是个正常的国度才行。如果危机一解除他们就辱骂魏兵,得意忘形,恐怕魏兵也会大怒之下把他们的城墙给拆了。
凡事都有意外,尤其有了作死者的参与,现实变得魔幻,历史变得荒诞兼有趣。
回到鲁国入侵邾国上来。
茅成子的话刺激了吴王夫差,夫差用兵之前,特意向两人咨询——分别是叔孙辄、公山不狃。这对难兄难弟其实是鲁国人,曾经跟阳虎一道,企图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叔孙辄,一听名字即是“三桓”中叔孙氏的后裔,出身显贵。无奈是庶出,得不到叔孙氏的亲睐。
公山不狃,和阳虎同时期,也曾担任过季孙氏的家臣。两人曾经共同操办过季孙意如的丧礼,颇受季孙意如之子季孙斯的器重。
然而好景不长,很快,公山不狃便与季孙斯产生矛盾,许多事情意见不一。正巧,季孙斯的弟弟季寤跟季孙斯也不合。
于是,以阳虎为首,季寤、公山不狃为辅,加上叔孙辄、叔仲志、公锄极,开始谋划赶走“三桓”取而代之——季孙氏由季寤担任宗主,叔孙氏由叔孙辄主事,孟孙氏则由阳虎任首领。
最终事败,阳虎逃往晋国。叔孙辄和公山不狃仍留在鲁国,占据费邑。
四年后,出任鲁国大司寇的孔子开始实施自己的政治抱负——“隳三都”。作为“三都”之一的费邑,自然也在被拆毁之列。
公山不狃、叔孙辄据费邑顽强抵抗,季孙斯率领大军前来清剿,二人又率费邑人袭击鲁国国都曲阜。鲁定公仓皇离宫,跑到季孙氏的宫室避难。最后,多亏孔子冷静沉着,率兵反击,打败费邑人,解救了鲁定公。
战败后,叔孙辄、公山不狃先是逃到齐国,后又辗转去到吴国。
这就是吴王询问二人的原因。他们是鲁国人,又曾在鲁国担任要职,对鲁国非常了解。从他们之口,可以得到最详实的关于鲁国的情报,也能据此判定讨伐鲁国胜算如何。
先是召见叔孙辄。他毫不犹豫的说道:“鲁国有名而无实,攻打他们一定能如愿以偿。”
退下来后,遇到公山不狃,叔孙辄把与国君的对话告诉他。公山不狃听后,皱紧眉头,说道:“非礼也。君子离开自己的国家,不到敌国去。在鲁国没有尽到臣下职责,如今又要劝吴国讨伐它,还要为之效力,不如死去。”
叔孙辄一听,陷入沉思。
公山不狃继续道:“如果接到委任要讨伐自己的国家,一定要避开。一个人离开故国,不应该曾与故国之人结下仇怨,就要因此祸害乡土。现在您由于小怨要颠覆祖国,这样好吗?如果大王派您领兵先行,您一定要推辞。如此一来,君王将会派我去。”
叔孙辄这才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
吴王又召见公山不狃,听取他的意见。
公山不狃回答说:“平日里,鲁国虽然没有什么可靠的盟国,但是每到危急时刻一定会有他国伸出援助之手。如果我国讨伐鲁国,晋国、齐国和楚国都会援助,如此一来,我国就多了四个敌国(包括鲁国在内)。”
“再者,鲁国地处齐国、晋国之间,若是鲁国为我国侵占,他们一定感受到危机,唇亡齿寒。既是感受到威胁,他们的救援一定是不遗余力,我国便难有胜算。”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