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本宫贤良淑德 > 第二百二十一章 江南

第二百二十一章 江南(1/2)

目录

巫明丽选择八月十四的晌午,拉着李琚一起,在椒房宫向皇帝陛下陈书。

主要内容是韩胜子的综述,加上巫明丽上辈子所知的江南过几年才会爆出来的隐患,框架、陈词及引经据典则是田趁月的手笔。

田趁月不出手也罢了,出手则一定尽善尽美,分毫无差。

在巫明丽看来,江南如今看着还好,只是底子富庶罢了,底子富庶,富人豢养家丁奴仆,尚能维持一地安静,若有天灾,或是“底子”耗尽,结局一定是“一呼百应”。

巫明丽并非危言耸听,上辈子皇帝陛下正是发现了这一点,才先后好几次,派皇子随重臣一起去江南处理江南财税的问题。蜀王误打误撞,由着门下砍了江南一大帮豪族的脑袋,这才入了皇帝陛下的眼。

可惜皇帝陛下去后,蜀王无能,江南又起了一批新的豪族——可知蜀王那次动刀真的只是巧合,他根本没能触及到财税问题的根本——最终在巫明丽去世前,朝廷已渐觉入不敷出,甚至在考虑加派征饷。

江南的税很高,可就是到不了国库里。

单独提江南只是因为江南最明显,同样的情况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不过本来能交十分的地方只交一分,和本来只能交三分的地方交了一分,当然是前面那个更显眼。

这一次,巫明丽赶在问题暴露前,先行将江南的局势摆给皇帝陛下看。

一是田亩高度集中,江南稍微有名的大户,坐拥良田以万顷数,九成真正的耕作壮丁所拥有的田亩不足十之二三。

二是征税困难,其最尖锐的问题有三个,一个是有田的人家用尽一切手段躲避赋税,包括不限于隐匿人口和田地;一个是通过勾结隐瞒和转嫁,让没有田地的贫民承担了有田地的豪强的税,从而使得贫者更贫,富者愈富;三是地方官府和豪强加派税赋和徭役,于朝廷定制的较为轻松的农税基础上,通过各种加派、消耗手段,使得底层百姓的税赋比例达到了七成以上。

三是货殖往来暴增。新兴工坊,特别是纺织工坊,如雨后春笋一般涌出,与农耕抢夺人手、田亩、水利等资源,由农转工的百姓,仅松江、钱塘两地就已经达到了数千;此外海外的白银大量涌入江南,但是仅有不到五分之一进入流通,大量的白银被用于购买土地、人口,或是直接贮存。仅仅是投入流通的白银都足以引起粮食涨价,巫明丽有理由怀疑,江南隐匿的白银在百万斤的级别。

好在目前看起来,钱在向大雍流入,无疑缓和了江南地区的问题发展。

在第三件事里又引申出来农转工的相关情况,一是农民脱离土地的原因和影响,二是工坊的条件和状况,三是他对工坊发展的判断。目前没有律法约束工坊主,以至于工人死活,全看主家的道德。显然是没道德的人多,有道德的人少,韩胜子八月的书信里已经提到有作坊工人劳累致死的案例。

韩胜子通过一个非常简单的工坊-工人-农民的三角循环解释工坊扩张、白银流通与粮食布匹等必须生活用品、和人的关系,巫明丽把这个循环直接搬到了陈书里。

皇帝陛下拿着眼镜看了半天,然后揉了揉山根。

太难了,韩胜子不愧是他早就看准的留臣,刚到江南半年,已有如此见识。早就知道他很擅长思考,就该早十年给他派到永泉等港口去的。

皇帝陛下看向低眉顺目的巫明丽,和已经放空云游的李琚,问道:“十六家的,你想做什么?钱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