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黄宗羲:我与时代的那些事儿(1/2)
话说大明万历三十八年,我黄宗羲,在浙江余姚的一个书香门第呱呱坠地。我爸黄尊素,那可是东林党的大佬,整天忙着跟魏忠贤那帮人斗智斗勇,家里的事儿基本顾不上。我妈呢,是个典型的江南才女,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就是不太会管孩子。所以啊,我从小就是个“放养”的孩子,野得跟山猴似的。
我小时候啊,那叫一个调皮捣蛋。爬树掏鸟窝,下河摸鱼虾,还带着村里的小伙伴们一起“搞事情”。记得有一次,我们把邻居家的菜园子给祸害了,还美其名曰“探索自然”。结果邻居找上门来,我妈那个尴尬啊,我爸呢,倒是挺乐呵,说:“这小子,有出息!”嘿,你说我这是不是天生就有反骨的苗头?
虽然我是个“问题少年”,但好歹家里书多,我也算是在书堆里泡大的。不过,我对那些四书五经啊,真是不感冒。我喜欢看什么?《水浒传》、《西游记》,还有那些野史杂谈,特别是讲英雄豪杰、侠盗义士的故事,看得我是热血沸腾。那时候我就想,长大了我也要当个能改写历史的大人物!
当然,我也不是完全不学无术。我爸偶尔有空,也会教我些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还教我练武强身。他说:“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我当时就琢磨着,这话说得真帅气,我得努力成为这样的人!
好景不长,天启六年,我爸因为弹劾魏忠贤,被抓进了诏狱,最后惨死狱中。那一刻,我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家里的顶梁柱倒了,我妈也病倒了,家族的重担突然压到了我这个十几岁的少年肩上。我尝到了什么是世态炎凉,什么是人情冷暖。
我开始发奋读书,不再是为了好玩,而是为了找出一条救国救民的路。我读史书,读兵法,读哲学,试图从古人的智慧中找到答案。我还四处奔走,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准备为推翻那个黑暗的时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崇祯元年,我去参加科举考试。按理说,我这是走上“正途”了,可我偏偏是个“异类”。考试写文章,别人都歌颂圣明,我却写了篇《节侠论》,大谈特谈古代那些侠客的英勇事迹,还隐晦地批评了朝政。结果呢,考官们一看,这家伙,思想有问题啊,直接给我判了个不及格。我当时心里那个郁闷啊,心想:这科举,还真是无趣。不过转念一想,也罢,我黄宗羲,本来就不是走寻常路的人。于是,我收拾心情,继续我的“非常”之路。
崇祯十七年,北京城破,崇祯皇帝自缢,大明亡了。这消息传来,我心如刀割。但很快,我意识到,这不是悲痛的时候,而是行动的时候。南明小朝廷建立,我积极投身抗清斗争,担任监察御史,誓要与那满清鞑子斗到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