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教育的边界:认知和孩子的未来(1/2)
在教育的广阔天地中有这样一句话:“你永远教不出自己认知以外的孩子。”话虽然简短,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作为父母或教育者,自身的认知水平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但孩子的未来并不完全由他们决定。
认知,即人的知识、经验、价值观等,构成他看待世界的框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或教育者不可避免地会将自己的认知传递给他们。父母或教育者的言传身教、期望和信仰,都会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指引。
然而,孩子的成长并非只是被动接受的过程。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有自己的性格、潜能和兴趣爱好。这些独特的因素使得他们面对教育者的教育时,会有不同的反应和成长。有时候,会超出教育者的预期。
究其原因,便是教育者自身的认知限制了对被教育者的潜能的认识。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同分的落榜同乡男孩,都想来年再战高考。结果一个男孩被母亲痛骂,认为祖祖辈辈农民的孩子,应该老实回家种地。
另外一个男孩的妈妈则态度相反,非常支持孩子的想法,甚至为了孩子,一个人在举目无亲的城里帮助孩子报了一个培训班。她认为孩子的认知超过了她,她应该力所能及地帮助孩子去实现他的理想。
一年后,复读的孩子考上了全国数一数二的大学,最终成就非凡。而那个被母亲痛骂的孩子,依然被困在大山中,延续着祖辈过去的贫困生活。两位认知不同的母亲,造就了两个孩子不一样的人生。
有句话说:“这世界,拉开人与人之间阶层的,是认知。”在孩子尚未成熟的世界观里,父母或教育者便是这个孩子认知的尺度。他们的认知水平,是孩子成长的起点,可能也是孩子发展的天花板。
一个孩子最难迈的坎,莫过于父母或教育者的低认知。很多时候,教育最大的障碍,并非孩子自身知识与能力的不足,而是教育者认知的贫瘠。他们用自己狭隘的认知画地为牢,锁死了孩子无限的未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