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问罪(1/2)
武将世家的子弟该是什么样?
和谈成功,确定贝加尔湖往北两百里,都是大昭的地盘时,南安太妃坐在自家的祠堂,对着几代先王的灵牌,轻轻的叹了一口气。
一年以前,贾珍算个什么东西?
连江南的盐商进京送礼,都敢想法子,给他家使个绊子。
这京城,谁不知道他菜?
可是转个眼……
南安太妃细想贾珍和她儿子的区别,最后只得出一个结论,贾珍很菜,但他不怂。
沈氏指哪,他就打哪,一点也不打折扣。
可是她恨不能一天一封的信,她的儿子却只看到了啰嗦。
南安太妃叹了一口气,点着一柱香,插到了香炉里。
这一个多月来,南安太妃感觉儿子有事在瞒着她,可是不管是旁敲侧击,还是明问,他都死不承认。
“去,把王爷请来。”
南安太妃派人去查了,虽然暂时还没有实在证据,但以她对儿子的了解,就知道全都是真的。
为什么那两艘装了重要财物的船只会失事?
这世上哪有那么多的巧事?
南安太妃早有所猜。
为此,她常常夜不能寐。
皇帝是个能忍的。
忍下常人所不能忍,才有了如今。
现在不动南安王府,是因为王府在最需要的时候,交了权。
如果儿子再不做出改变……,子孙后代都得受他连累。
这一天和南安太妃一样,心有触动,想要教训儿孙的不知凡己。
……
荣国府,贾母这几天的心情非常微妙。
她从来没有想过,几乎要和大儿贾赦走同样路子的贾珍,有一天转着转着,会走到如今的位子上。
管着龙禁卫的二品大员啊!
说不羡慕是假的。
她一直以为,珍儿会跟大儿一样,只能承祖宗的余泽,靠着爵位在家里蹲。
没想到一转眼,珍儿就不一样了。
那几天,贾母在家扒拉着自家的孙辈,除了叹息,还只能叹息。
琏儿的武库司郎中虽然很好,可是五品小官猴年马月才能升到二品上?
这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现在的贾家不可能再像前两代似的,跟皇家那般亲近,珍儿已在御前行走,琏儿就算才干非常,想靠熬资历往上升官,都难的很,除非调到地方去。
但哪怕调到地方,想要升到三品,没个二三十年也不可能。
不仅如此,以后珠儿考官亦是如此。
这是官场上不成文的规矩,一为避嫌,二来也是为了防止皇家猜忌。
唉
贾母在家里好不容易劝服了自己,按住了心里的那份失落,为家族庆幸,空降了一个二品的实职大员,就又听到贾珍被沈氏按到祠堂打的消息。
老太太这个心啊……
别提多生气了。
珍儿可是要上朝的,沈氏那样不管不顾,一点脸面都不给,不说皇上会不会生气,就是旁人又要怎么看珍儿?
被老娘打就算了,还被按到祠堂打,是个人都知道他是犯了大错啊!
贾母听到消息的第一时间,就是叫儿子赶紧封锁所有,不能让这事传到外面去,却没想大儿出去就没影,等她叫了管家的凤丫头,她却又说消息早就满天飞,还是沈氏命人往外传的。
老太太那个气啊!
以前她觉得大儿子混,贾珍混,可是如今,她觉得沈氏更混。
这是要绝了珍儿的仕途啊!
家里好不容易有了个二品的实职。
贾家两个国公府,却只有琏儿一个五品的实职,实在拿不出手。
难得珍儿得了皇上青眼,沈氏这般作,万一让皇上恶了珍儿后,再恶琏儿怎么办?
再说了,谁规定武将世家的子孙,就得跟祖宗们一样,为开疆扩土流血流汗?
大昭和罗刹人的谈判已经很好了,五十里地就那么好要?
贾母觉得,沈氏完全是无理取闹。
朝中那么多大人都没说话呢。
刘直不过是个狂生,初生牛犊不怕虎,才敢狮子大开口,朝罗刹人要那么多土地。
老太太听到外面传的消息后,一夜辗转难眠。
只气如今的她,不能把沈氏也按到祠堂打一顿。
就是想去骂骂人吧,她都不能把话说重了。
人老了,不中用了,得人嫌了。
不要说沈氏只是侄媳妇,就是她亲媳妇,她也不能跟她似的,当着一屋子下人的面,一点面子都不给的犯混。
所以老太太就只是自己煎熬。
想跟女儿倾诉一下吧,这两天女儿一直眉头轻蹙,显见也在苦恼她大嫂那般打珍儿。
为防女儿再添一份难过,她又只能压着。
却没想……
转个眼,一切又不一样了。
珍儿的十板子,换到罗刹人后退两百里。
是她老了,脑子不够用,还是当年的国公爷打的都是假仗?
“老太太!”
邢氏满面春风的进来,“喀尔喀那边来人了,老爷被珍儿请去待客,听说送了好些礼来,您看,我们是不是过去恭喜一下大嫂,顺便一家子聚聚?”
啥?
贾母有些发愣。
喀尔喀这么快就来人了?
“你四妹妹呢?”
大媳妇是个蠢的,容易把她带偏,去不去东府,贾母决定听女儿的。
“三妹妹和四妹妹操心珍儿几天,今儿在您这回去没多久,就又一起出门了,这一会肯定也在回来的路上了。”
贾母:“……”
她看着喜气洋洋的大儿媳妇,顿了顿道:“那天你也觉得沈氏打珍儿是打对了?”
啊?
怎么问她这个问题?
邢氏懵了一下,道:“是对的吧?老爷那天还带着林之孝他们帮着传流言了,晚上迎春回来请安也说,就十板子,她珍大哥能受得住。”
贾母:“……”
这孩子,住在她这,都不过来跟她说。
她轻轻呼出一口浊气,“行了,那就去东府,顺便也去看看迎春几个孩子。”
她们说话的工夫,其实已经不止喀尔喀送了礼来,蒙古各部都喜气洋洋的过来了。
……
天津,知府大牢。
石井一郎和中村庆也又瘦了许多,尤其中村庆也,他的小肚子都没了。
外面的本国船工虽然还在码头上找活,养活他们,但是,大昭百姓排外越发严重,他们养活自己都有些艰难了。
昨儿拎了一篮子三合面馒头进来的竹下英树说,他们在码头被这边的人欺负,工钱啥的,人家都只给一半,若不是俞知府特别让人保护了点,他们可能早就被人杀了。
石井一郎知道,姓俞的为何保护船工。
这不是他有多好,而是,他在准备着驱离他们出境。
没有船工,他们就回不了日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