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名门之后(科举) > 兄弟同心

兄弟同心(1/2)

目录

秋月被陆钧盘问一番之后,心里十分不安, 回到大房屋内, 将常氏平素藏着的各种明账暗账全都翻了出来,点上灯自己核对了半夜。第二日一早, 不等常氏起床, 就拿上这账本到三房找秦氏去了。

这边常氏醒后,依旧是神志不清, 满嘴胡言乱语,四处翻找陆锦小时候穿过的衣服, 说是很快就能用上。屋里的两个小丫头受了秋月嘱咐, 也不和她争辩,一味糊弄她道:“秋月姐收着, 等她在时, 太太问她要便是。”常氏听了,也不再折腾,自己又躺回床上继续“养胎”。

傍晚时分,陆钧和陆锦、陆钟三人一同从社学回来, 刚进巷子, 就看见四五个家里的仆人搬着几个箱子和家具物什,往一辆马车上堆, 陆锦慌忙跑过去, 一把拉住缰绳, 道:“这……这是我娘屋里的东西, 你们要搬到哪儿去?”

那几人见是陆锦, 相互望着,犹犹豫豫的答道:“锦少爷,大太太今早……已经被你舅舅常老爷接去了常家……这,这些东西,老太爷说也一并给常家送去,不留在这里了。”

这时,祥叔从里面走了出来,看见陆锦的样子,道:“锦少爷,你娘这病是邪迷了心窍,须得静养。我劝你把心思放在举业上,你若是将来有了出息,你娘一欢喜病就好了,也未可知。”

陆钧眼看陆锦仍是一脸仓皇无措,便对他道:“你想必也明白,如今陆家没有能力照料你娘,到你舅舅家养病,对她来说,是目前最好的安排。”

陆锦听了祥叔和陆钧的话,又苦着脸站了一会儿,方才迈开腿,随陆钧一起走进了宅子。

陆钧一回到二房,陆茗便迎上来把早些时候常氏离开的情景讲了一遍。虽然看在常仲的面子上,陆家没有把常氏休掉,但陆家上下全都清楚得很,常氏是不可能再回到这个家里来了。

最后,陆茗还道:“对了,今天娘按哥哥的意思,让婆子把秋华领出去卖了。从今往后,祁儿就在咱们房里服侍娘。”

陆钧听罢,随陆茗一起,到主屋给赵氏请安。祁儿年纪虽小,却十分机灵懂事,前前后后服侍的极其妥帖。赵氏因为常氏、秋华这些整日盯着她的人都不在了,又有了个使唤着得心应手的丫头,脸上也多了不少笑容。

陆钧见状,心里更加安稳了,。他回屋之后,脱下外袍仰面躺在床上,盯着屋顶,长长的舒了口气。从今天开始,陆家再也不会有无休止的争吵和明里暗里的相互算计;往后,各房会齐心协力的管理好陆家的家业,孩子们会专心读书,努力进学;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把常氏带来的耻辱洗刷干净。

想到自己的目标,陆钧一翻身从床上爬了下来。眼下他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自从决定提早去考县试之后,他就把从现在到明年二月的时间重新规划了一遍。在他床边的墙上则挂着他每个月的学习计划。现在他仍旧每日复习《四书》和《四书集注》,同时要花一定的时间读《五经》、看八股例文。

和从前不同的是,他在睡前会留一个小时的时间用来“冥想”。在自己的头脑中回顾一下这一天里学过的东西,尤其是读的八股文,他都要尝试着找一找破题、承题、起讲这“题前”三股的思路。

如果发现头脑中一片空白,他就会回去反复的看《四书集注》中对原题的注解,然后再看“程文”,思考别人为何会这样破题,承题如何发挥,起讲又是怎么衔接上下——总而言之,他不停的地锻炼自己的头脑,希望自己尽早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在这八股文的浩瀚汪洋之中,寻找到一叶扁舟,将他带往他要去的彼岸。

晚膳过后,陆钟像往常一样来到二房,向陆钧请教一些他读《左传》的时候产生的问题。相比社学里同样年龄的孩子,陆钟的进度要快得多。他已经读完了四书,见陆钧专心研读《左传》,他也就跟着读起《左传》来。《春秋》常被人称为“微言大义”,因此尽管经过《左传》等这三传的注解,仍然有很多艰涩难懂的地方。两个人一开始讨论就停不下来,有好几次都过了子时陆钟才离开陆钧这里回去休息。

渐渐的,陆钧和陆钟都感觉到,他们从周峙那里能够得到的指导太有限了。由于周峙的本经并不是《春秋》,他对《春秋》的理解实在算不上深刻。实际上,洛陵几乎没有选择《春秋》作为本经的士子,就连研究《春秋》的书籍也很少见。

这样的现实让陆钧对选择《春秋》作为本经产生了一点动摇,他从前学习的经验告诉他,一门知识学的越精越細,就越需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的人的引导和相应的资源。这也就是为什么本朝的士子在本经的选择上是很有地域性的,因为对一门“经”的深入钻研往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积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自然就会看得更远,相反的,如果从零开始,那可能就会花费比别人多得多的时间,仍然无法达到同样的高度。

不过,出乎陆钧意料的是,陆钟似乎和他一样,对《春秋》很感兴趣,有时候两个人凑在一起琢磨的时候,陆钧甚至想:既然大部分地域专经的形成都和当地有名的科举家族相关,而洛陵,甚至附近,都没有什么出名的专门研究《春秋》的科举世家,那陆家能不能开这个头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