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南明:开局童子兵,撑起乾坤重 > 第218章 三堵墙

第218章 三堵墙(2/2)

目录

忠贞营军纪败坏,所过剽掠无遗。对于赤军来说,忠贞营过境,绝非小事。对于忠贞营来说,十余万军民来回渡江,也不是闹着玩的,赤军的最后通牒是无法接受的。

八月二十五日,刘希尧、刘芳亮率先锋逼近五屯所。赤军继续结硬寨、打呆仗,在五屯所以东结成数座大营,拦住忠贞营去路。忠贞营军纪败坏,声名狼藉,还没到五屯所,百姓就惊恐不安,自发组织民兵,组成民团,配合赤军作战。

明朝一向就有组织民兵的传统,赤军在五屯所经营已久,群众基础很好,对付忠贞营更有把握。

巳时,刘希尧率军逼近赤军大营。

丹初身为边军之后,从父辈那里听说过不少大顺军的故事。今日,赤军第一次与大顺军交锋,丹初不敢怠慢,亲临前线指挥。

却听侦侯、斥候交相汇报,说刘希尧驱使难民为前驱,中为骑兵,后为步兵,正是大顺军有名的“三堵墙”战术。

大顺军精锐来源于西北边民和投降的边军。这些人生长边地,擅长骑射,机动能力极强。李自成从榆林镇边军中学会了三叠阵战术,将其发扬为“三堵墙”:“临阵,列马三万,名三堵墙。前者返顾,后者杀之。战久不胜,马兵佯败诱官兵,步卒长枪三万,击刺如飞,马兵回击,无不大胜。”

只不过,大顺军的“三堵镇”战术,只能打打内地明军。到了山海关战役时,大顺军用“三堵墙”对付关宁铁骑就已失效,更遑论如日中天的满洲八旗了。

以赤军当前的实力,未必能比得上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但刘希尧、刘芳亮虽为忠贞营先锋,却早已今非昔比,加上军中疫病流行,手下兵马紧缺,“三堵墙”已经名不副实了。

“刘希尧是革、左五营时期的老将,刘芳亮号称白马银枪无敌将。这么多年过去了,怎么他们毫无长进,竟驱使难民为先锋。没出息,没出息。”

丹初摇头冷笑不止。

步兵第二标标统匡时提议:“爵帅,不如趁忠贞营后队未至,先集中兵力消灭刘希尧、刘芳亮。二刘一灭,李赤心、高必正必定胆寒。”

“嗯,”丹初赞同匡时的建议,说道:“正合我议。只是,二刘驱使难民为先导。我向来倡导仁义,必不能加害难民。如何破敌,尚需斟酌。走,咱们亲去侦察一番。”

忠贞营的战斗力不如八旗。丹初更为大胆从容,在一队亲兵的护卫下,出营侦察敌情。

才出营二里,便见远处尘土飞扬,似有千军万马。透过望远镜,丹初果然见到无数衣衫褴褛的难民。前面有数十名斥候,一人两马。难民之后,精骑一望无际,至少有千余骑兵,盔甲齐备,军械精利,大旗随风飘逝,“刘”字隐约可见。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忠贞营虽然没落,实力依旧不容小觑。刘希尧、刘芳亮久经战阵,决非等闲之辈。

丹初率队回到大营,传令:“各营紧闭营门,无令不得出战。”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