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日本战国:若狭之虎的崛起 > 第175章 宇野臣服

第175章 宇野臣服(1/2)

目录

山崎,是位于宇野氏居城长水城东南不远处的一处山间谷地。

得益于播磨到因幡、但马、美作的几条街道皆在此汇聚,这处盆地逐渐形成了规模可观的山崎町,也成为当年赤松氏在播磨北部的重要税赋来源。

当初赤松氏命令宇野氏修筑长水城,就是为了宿卫这座山崎町。

可惜时过境迁,随着赤松氏的日渐衰落,其势力也慢慢退出宍粟郡并向南部不断萎缩,宇野氏则趁此机会控制了山崎町,这里也就成了宇野氏的经济命脉。

在得知武田军攻克利濑氏的锅岛城后,顿感唇亡齿寒的宇野村赖立即进行领内动员,在武田军推进到山崎町近郊时,好不容易凑齐了一千军势,誓要将武田军赶出宍粟郡。

可武田军向西进攻宍粟郡,起初并非是为了消灭宇野氏,熊谷隆直的主要目的是夺取山崎町,由此快速推进到美作和播磨边境,配合因幡淀山城方向的武田军行动,形成对草刈衡继控制下的因作七郡的钳形攻势。

不过,熊谷隆直要夺取山崎町,确实会损害宇野氏的利益,因此,这场山崎之战在所难免。

可这场仗的结果却并未能如宇野村赖所愿,将武田军驱离山崎地区。反而是经过两天的激战,损失了数员大将及百余军士后,宇野军率先不敌撤离战场,武田军乘胜追击,不仅占领了山崎町,还夺取了山崎西郊的宇野氏支城篠之丸城,算是在宍粟郡站住了脚。

本以为送走了尼子军,能趁乱分一杯羹的宇野村赖,未曾想,经过山崎一战,却又被远道而来的武田军打趴下了。

山崎一丢,宇野氏的居城长水城,与不久前趁乱夺取的城山城之间的联系就被切断了。摸不清武田军来意的宇野村赖,为了避免长水、城山两城被武田军分而歼之,只得拾起他的传统艺能,携带重礼亲自前往篠之丸城,向熊谷隆直表达了想要臣服武田氏的意愿。

此时的熊谷隆直其实并没有心思去攻打长水城或者城山城,他满脑子在想的,都是如何配合山县盛信,将不可一世的草刈衡继打趴下。

得知宇野村赖亲自登门造访,熊谷隆直本不想接见,可作为副将的白井光胤却不以为然,他从旁提醒道:

“这宇野一族世居宍粟郡,与周边但马、因幡,特别是美作的国人豪族交往颇深,大人何不乘机向他打听打听,看看有什么法子可以事半功倍地完成对草刈氏的作战。”

“是啊,还是民部想得周全啊!”经白井光胤这么一提醒,熊谷隆直茅塞顿开,立即命人将宇野村赖请到城主居馆一见。

刚一见到熊谷隆直,宇野村赖就恭恭敬敬地施以大礼,对他愿意在百忙之中接见自己表示万般感谢。

熊谷隆直看着这个像貌平平,身材矮小的小老头,先是象征性地与他寒暄了两句,继而开门见山地询问他此番前来所为何事。

“自是为了休兵止战。”宇野村赖笑容可掬,恭恭敬敬地回答道。

“我可是听说,就在前几日,你还想夺回锅岛城,将本家赶出宍粟郡啊”熊谷隆直对着宇野村赖冷笑一声。

“都怪在下狂妄自大,冒犯了武田家和大人,还请您和诸位大人恕罪!”宇野村赖一边朝着熊谷隆直深深拜伏下去,一边以头抢地诚恳地致歉。

熊谷隆直见状,淡然地抬了抬手,示意他坐起身来:“罢了,既然下总守诚心诚意地想要停战,那就说说贵方的条件吧。”

“在下代表宇野一族,愿意向武田家,向若狭武卫殿称臣。”宇野村赖诚恳地说道。

“称臣仅此而已么”白井光胤这时候插话道。

听到这话,宇野村赖立即面露难色:“实不相瞒,本家能力有限,大部分收入都是来自山崎町,如今此地已被贵方拿去,本家实在拿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来表达诚意了。”

“我没记错的话,在此之前,贵方应该是臣从于尼子氏吧”白井光胤问道。

“是,是的。”宇野村赖尴尬地点了点头,却又立即辩解道:“可那是之前,现在武田军进入播磨,一路上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令人刮目相看。在下以为,臣从于强者,并没有什么不妥。”

“是没有不妥,”白井光胤微微颔首表示认可,“可若是有朝一日,本家遭遇尼子家那样的困境,又有新的势力趁虚而入,下总守是不是也会像今天这样,跪在他们脚下,说着同样的话呢”

“这……”被白井光胤这么一问,宇野村赖一时间哑口无言,过了好一阵功夫,他才结结巴巴地说道:“诸位大人是不相信在下的诚意吗”

“下总守,诚意可不是空口白牙、信口说说就行的啊。”白井光胤回应道。

“那您说,需要在下怎么证明呢”宇野村赖神情凝重地询问道。

“很简单,两件事。”白井光胤伸出两根手指比划道。

“哪两件,请大人明示。”宇野村赖问道。

“其一,派嫡子到我武田家侍奉武卫殿;

其二,我听闻下总守前几日趁着尼子军撤兵,南下夺取了城山城,那可是个好地方,殿下若是能将此城交予本家,我相信不论是在座的诸位大人,还是远在因幡的武卫殿,都不会怀疑您的诚意。”

城山城,是位于揖西郡龟山上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城池,最早可以追溯到天智二年(663年)。当年,日本、百济联军在白村江惨败于唐、新罗联军,此后日本担心唐军攻入本土,便在各地兴建山城以为防御,城山城自在此时建成。

此后,经历了赤松几代人的修建,规模日渐扩大,工事不断完备,因而一度成为赤松氏的居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