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下江南钦差治水患 上条陈诸生献锦囊(9)(2/2)
宝钞不好使,这太出乎夏原吉的意料,身为户部尚书,虽然任职的光阴不久,也知道宝钞贬值的事,但怎个不好使,他还真不知晓。
“宝钞比银两、铜钱携带都方便,怎么会不好使?”原吉问。
“看您像个书呆子,准不问家里的吃穿用度,说说也无妨。”妇人把刷出的碗扣在一 张大桌上,随手用布抹了抹桌子道,“按照官价,两锭宝钞也就是十贯钱,能买一石米, 可到了百姓这儿,莫说十贯钱,十五贯买得一石就烧高香了!官家又不让用金银,万文铜 钱准能买一石米,比用宝钞便宜了四五成,铜钱怎不抢手呢?”
洪武年间的规矩,一贯宝钞和一千文钱、一两银子的价值一样,几十年过去,官家的 换算没有变,但在民间,一百五六十文铜钱就能换一贯钞,这么一算,贬值了七八倍,反 过来说,物价涨了七八倍啊!
宝钞贬得这么厉害,又一次让原吉感到意外,正要说什么,那妇人一扭身,忙去照应 二三个迈进粥棚的客人,盛上粥,各备了两份小菜,一份馒首,又过来和原吉搭话。
“客家愿意听,俺就索性把话说透。夏秋两季给朝廷缴的税都是实实在在的粮米,余 下一点有时还不够自家吃的,又有这个摊子,只能用宝钞买米,十六七贯一石,明知比官 价贵了五成多,又有什么办法?”见又有人来,说了声,“您慢用,我那边去了。”
夏原吉端碗的手僵在了半空中。居庙堂之高,忧国忧民,也不过毫无目的地空忧罢了, 百姓生计的艰难,也只有到了百姓家里,才能切身体验。做小本买卖的能糊弄个肚圆,那 些只靠几亩薄田为生的人,又该是怎样的日子,他想象不出来。还有,宝钞要这样贬下去, 过不了多少年,就会变得一文不值,退出交易,那,朝廷的法度、颜面呢?他不敢再往下 想,一定要拿出个切实的办法来。抬眼见袁复到了,也不说话,紧喝了几口,将身上的宝 钞连同袁复身上的宝钞一股脑全放在了桌上。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