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川卒 > 第60章 进沪

第60章 进沪(2/2)

目录

这位巴登先生,颇为自负地说道:“不不不,尊敬的思密斯先生,你难道不知道租界是受到国际公约和英法德美等各国保护的吗?小日子是根本不敢进入各租界,也不敢干扰租界任何金融活动的。我们的客户可不是只有普通的平民百姓,许多国府高层人物和各国银行家与投资商都是我们的座上宾。中央信托局常务理事和农民银行总经理叶先生就是我们的股东之一,难道你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吗?”

杨志在旁边一听,心中大乐:“好家伙,万国储蓄会,巴登先生,自己居然碰上了民国时期上海最大的金融骗子。”

1912年,来自法国的穷困潦倒的瘾君子巴登抵达了上海滩,结识了当地人唐伯超,两人境遇相似,很快成为好朋友。为了摆脱贫困,他们决定开办一个“储蓄会”,吸引他人存款。巴登成为了第一任董事长,并拉拢了几位法国商人和一位荷兰商人加入,共同成立了“万国储蓄会”?。他们还请来了上海着名大买办叶琢堂作为董事,叶琢堂的女婿李叔明成为推销部经理。

这个所谓的“万国储蓄会”引起了众人关注,因为他们实行了会员制,而且开展了有奖储蓄。会员储蓄的面额为2000元,要求会员每月存款12元,需要存满15年才能取回本金、利息和红利(实际上只需存13年零10个月)。为了方便大多数储户,还推出了半会和四分之一会等存款方案。每个月还有一次抽奖活动,奖金从5000元到12元不等。这些奖金其实都是从储蓄款中抽出来的,而且抽奖次数越多,他们就会利用提高特奖金额和增加奖项的方法来吸引更多的储户。

从开业到年底的四个月里,他们收到了300多个全会的申请,由于推销员的努力,到1921年已经增加到了个全会。到1934年6月,储户已经高达50多万,账面储蓄额达到6500万元,比当时国内全部银行总储蓄额还要多。他们利用这些巨额资金投资开办了“中国建业地产公司”、宝泰保险公司和投资华洋地产公司,购买土地建造高楼大厦,并高价出租来获取暴利。

1933年,经济学家马寅初就在报纸上揭露了他们的诡计。按照银行利息计算,每月存款12元,15年后本息应该是5500元。而储蓄会只返还2000元本金和一小部分利息和红利。

的确,这个骗局并不高明,但他们利用了人们的侥幸心理成功地蒙蔽了大众。马寅初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揭露了“万国储蓄会”的骗局,并呼吁政府尽快取缔。退会潮迅速兴起,在储户声势浩大的压力下,巴登之流只能稍稍收敛。

1935年7月起,“万国储蓄会”相继关闭了除上海、天津、广州和武汉以外的其他分支机构。两年后,抗战爆发,上海等地几乎再也没有人储蓄了。“万国储蓄会”勉强维持到1941年,然后正式关门大吉。战争结束后,上海法租界收归国有,巴登一伙人卷土重来。这次他们取消了储蓄活动,开始进行“清理”。

根据账面收回账单,将过去的存款如数返还给储户。然而,储户得到的12元与当年存入的12元相比根本就不是一个概念。有人算了一笔账,1930年的12元可以买260斤大米,而1946年的12元只能买一盒火柴。看似“万国储蓄会”关心储户,实际上是想通过取消债务关系洗白他们非法所得。许多储户不愿意接受这种安排,引发了长达数年的诉讼,却一直没有任何结果。1949年,国党统治垮台在即,巴登一伙人焚毁了数十年的账簿和单据,带着巨额财富逃之夭夭。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