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怀珠抱玉 > 第 81 章

第 81 章(1/2)

目录

项明珠没料到她会说出这样一番话来,不解地追问道:“此话怎讲?”

“姐姐觉得卫南公是怎样的人?”

项明珠略想了想:“温朗和易,才捷辩给,精通音律。”

这显然是近日琴音相交所得。石韬玉闻言微怔,内心忧虑更甚,勉强笑道:“我是问他作为敦明军的统帅如何?”

项明珠意识到自己方才答非所问,尴尬地笑了笑,认真回忆起来:“父亲在世时,我只曾在婚礼上见过他。但是父亲对他十分敬重,常与启哥谈论他,我因此略有所闻。他是进士出身,与周太尉是同门,但二人政见相左,一向不和。他在朝中本已官至侍郎,后来突然被派到敦明军中整顿军务,其间得罪了许多将领,为此吃了些苦头。他用江湖游侠组建起一支卫队保护自己,因为出手阔绰,这支卫队很快壮大起来。”

“先帝登基后他曾上疏请求调回京师,但被驳回了。当时朝政已被周太尉把持,他于是放弃回京,笼络军中将领,又将卫队打散编入行伍,以温和的手段逐步收服了敦明军。但据说那些江湖游侠不习惯受军纪约束,后来有好些挨了军法,有的甚至被逐出敦明军。如今敦明军的将领中,已经没有当年卫队的旧人,父亲和刘楚等都是后来被提拔的。”

石韬玉有些明白过来,感慨道:“原来他从来就不念旧情。”

项明珠茫然地看她一眼,顿了顿继续道:“敦明军日渐壮大,势力迫近钟陵。朝廷大概是感觉到了威胁,下诏封他为卫南公,正式命他统领敦明军,但同时要他进京述职。他上表称病,借故拖延。朝廷三催四请,而他迟迟不动。一拖再拖,直到先帝驾崩,新帝登基,这事就此不了了之。想来周太尉是认定他已有了割据的野心,所以不再下达诏令,而是派来了朔阳军。”

“但朔阳军兵败而回。”石韬玉轻哂,“敦明军却内乱不断。”

项明珠听出她话中有话,问:“你想说什么?”

石韬玉斟酌道:“这次敦成的交战双方都是卫南公的下属。以他的威势,他想用谁弃谁,本可以直接下调令。但他却选择隔岸观火,任刘楚刘进互相争斗。再之前,刘楚强占敦成,他眼看左膀右臂互搏,也是如此态度。难道这就是他的治军之道?”

项明珠神色一变,缓缓摇头:“或许这是所谓制衡之道。”

“朝堂上政见不一才需要制衡。行伍中难道不该争取上下同心?”石韬玉面露不屑,“党同伐异是为了替己方谋求最大利益。军中如果有此风气,军心必然涣散,轻则丧失战力不堪一击,重则祸起萧墙自取灭亡。卫南公领兵多年,全靠敦明军与朝廷斡旋,难道他不懂?”

“这……我也不明白。”

“我觉得他不珍惜自己的部下,无论对刘楚还是刘进,”石韬玉说着一顿,瞥一眼项明珠,“乃至令尊,都是如此。虽重用但不信赖,若折损也不在意。就算手下将才如云,也不至于如此挥霍。”

“父亲和刘楚都追随他多年,论功劳与情分,他不可能不在意。”项明珠左思右想,推测道,“军中将领大多是参军多年因功升迁,而他是读书人,与军人武夫难免有些隔阂吧。”

石韬玉听她为张显开脱,不以为然地笑笑:“倒不如说他凉薄寡恩。军中内乱频生,他不设法凝聚人心,反而任由事态恶化。要么是他疏忽懒怠不想干预,要么是他无能为力没法干预。长此以往,难保其他将领不会生出异心。”

“之前我为他抚琴,也曾与之交谈。他为军务劳心,绝非消极怠惰之人。况且敦明军上下都听他号令,岂会无能为力?不过,父亲常说计无完计,时不待人,而他却深思熟虑,力求面面俱到,或许是因此贻误了时机。”

“贻误时机和无所作为岂能一样!”石韬玉质疑道,“他根本从头到尾袖手旁观,难不成是故意纵容手下相残,借此消解自己的实力?”话音未落,她蓦地愣住。原本随口一说的玩笑话,却令自己心惊肉跳起来。

项明珠看她脸色复杂,恍然似有所悟,忙问:“怎么了?”

“没事。”石韬玉犹豫了一瞬,意图搪塞过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