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1/2)
第三十二章
吴友天带着一队人进来,人人手里拿着武器,不是长刀便是□□,对准众人。大家见此情形,均骇得神情大变,一片骚乱。
裴元面如寒霜,排开众人,喝道:“吴将军,你想干什么?”
吴友天眼睛一扫,找到宋离,众多佩刀护卫里,唯有他是一身文士打扮,说:“这不是晋王府主簿宋离宋先生吗?我们裴大人有请,还请宋先生跟我们走一趟吧。”
宋离不过是个小小的王府主簿,既不是什么高官显宦,也不是名动京城的风流才子,裴元不信吴友天认得他,冷冷说:“不知吴将军找宋先生有何贵干?今儿天气不好,只怕要下雨,有什么事,就在这儿说吧。”
吴友天原本的目标是裴元,正所谓擒贼先擒王,却碍于他的身份,加上裴卓的关系,不好怎么样他,只得退而求其次盯上了宋离,心想只要拿下宋离,自己有的是办法让他开口,他一开口,晋王便脱不了干系。当下不理裴元,只是虎视眈眈盯着宋离,面无表情说:“宋大人,请吧。”一个侧身,让出位置。
他身后众多手下也跟着让开一步,齐刷刷亮出刀箭,眼睛全看着宋离。
宋离脸色发白,嘴唇发干,看看自己这边,寥寥数人,惶恐不安,又看看对方,携刀带箭,有备而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岂能逃脱的了?咬咬牙想要上前,裴元一把拽住他,不悦道:“吴将军,你是要造反吗?”
吴友天一动不动,浑不在意,“裴公子,你不必拿这话吓我,本将军尽忠职守,其心可昭日月。”
裴元喝道:“我看你是其心可诛!光天化日之下,竟敢私围民宅,还想将晋王府的人带走,如此胆大包天,目无君上,不是造反又是什么?”
吴友天不由得冷笑,“裴公子,你别贼喊捉贼了,到底是谁胆大包天,目无君上,日后自有分晓。”
裴元横在宋离身前,“你要带走宋先生也行,拿出官府文书或太子手令来。”
吴友天见他阻拦,干脆使强,冲左右喝道:“来人,带走!”
立即有两人上前。裴元刷的一下拔刀挡在中间,大喝一声,“谁敢!要想带走宋离,除非从我尸体上踏过去!”看向吴友天,冷声说:“吴将军,你可要想好了,原本不是什么大事,一旦闹出人命,弄的不可收拾,陛下震怒,我乃安平侯之子,晋王殿下侍读,姨母是淑妃娘娘,出了事顶多挨顿板子,将养几天便好;吴将军你呢,纵有太子维护,只怕也当不起陛下怒火吧?轻则丢官、重则流放,一大家子跟着倒霉,你真要不管不顾,一意孤行吗?”
说的吴友天一时踌躇起来,死几个人他是不怕的,怕的是陛下误信谗言,万一听信淑妃枕头风,降罪下来,即便是太子出面,只怕也护不住他。
裴元做了个手势,小唐、小孙和诸多侍卫将宋离团团围住,拔出佩刀,一副誓与敌人共存亡的架势。
吴友天诸多手下面面相觑,一时不知该怎么办。真要打起来,一旦见血,事情就兜不住了,事后他们只怕也没好果子吃。
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吴友天岂肯轻易罢休,瞪着裴元,既不敢伤他亦不肯下令撤退。
一时剑拔弩张,气氛十分紧张,双方谁也不肯退一步。
正在僵持间,忽然两列官兵手持兵器全副武装跑进来,福建按察使副使刘问道拖着肥胖的身躯跟在后面,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全不见平日主政一方的威严模样。他一看双方人马好好的,没有伤亡流血,暗道万幸,这才有空去擦脸上的汗。一个机灵的手下见状忙奉上一把折扇,刘问道接在手里使劲扇了两下,方说:“本官听说有人持刀械斗,到底怎么回事。”
裴元见他来了,心下一松,示意大家把武器收起来。
刘问道转头看向吴友天。
吴友天没想到晋王的援兵来的这么快,知道时机已逝,事不可为,干脆收起手里的刀,拱手道:“刘大人说笑了,我们不过是一时技痒,切磋一番罢了,何来持刀械斗一说?”
刘问道说:“没有就好,有什么事,大家坐下好好说,何必打打杀杀呢,吴将军,你说是不是?”
吴友天咬牙切齿点头说是。
刘问道又说:“吴将军,本官记得两年前回京复命时,在吏部杨大人府上见过你一面,不知你还记得否?”
吴友天没想到他竟然叙起旧来,点头说:“不错,确有其事。”
刘问道感叹:“那时你还是一校尉,短短两年,再见已是将军,官运如此亨通,真是可喜可贺。”
吴友天想起那时奔走无门的彷徨无助,心中不甚唏嘘,还是太子殿下拉了他一把,才有今日,自此他便投靠东宫,忠心不二。
刘问道说:“故旧重逢,不胜欢喜,当浮一大白,将军若不嫌弃,便赏脸喝刘某一杯薄酒如何?”
吴友天只得随他出去,吩咐手下撤离。哪知临走前双方又差点打起来,原因是那十八万两现银和四千匹绸缎,吴友天要带走,裴元自是不让,两人各执一词,听的刘问道头都大了。
裴卓接到消息匆匆赶来,说:“刘大人乃地方大员,身为福建按察使副使,专司刑名一事,下官正好有要事禀报。江南织染局绸缎丢失一案,上达天听,想必刘大人亦有所耳闻。下官经调查发现,有人打着金陵沈家的名号,在泉州大肆售卖绸缎,所作所为令人发指,还请大人明察。”
此乃刘问道职责所在,他不得不过问,只好说:“真有此事?”
裴卓说:“不信刘大人请进去看,院中的四千匹绸缎正是江南织染局所丢,有些绸缎上面还盖有江南织染局的印章,十八万两银子想必也是赃银。”
裴元忙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十八万两银子乃是晋王为采办陛下千秋寿礼之资,至于那四千匹绸缎,是我从金陵沈家手里买来的,并不知道是江南织染局所丢,正所谓不知者不罪,裴大人莫要信口雌黄,胡说八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