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1/2)
第三十六章
也不知裴卓花了多少人力物力,竟然神通广大找到那几个琉球商人。宋离见到此人神情大变。裴元亦是面色一沉,定了定神,心想越到此时越不能自乱阵脚,只能以不变应万变了。
那琉球商人自称张华,祖上乃福建南平人,因为常年在沿海一带经商,跟大周人没什么两样,跪下行礼说:“小民是六月二十九跟沈玉沈公子签订的契书,和同乡一起买了一万匹绸缎,每匹十两,一共十万两银子,付的是现银,还多送了五百匹。因为沈公子定下的一万匹起售的规矩,我们几个琉球小商人财力有限,不像那些大食商人,动辄十万匹起,只能齐心协力合起来一块买。小民自己买的是两千匹,多得了一百匹,因此实际是花了两万两银子,买得两千一百匹绸缎。”
说着呈上物证,一大箱绸缎抬上来,揭开防水油布,上面赫然有江南织染局的大红印章。
张华说:“大人请看,小民买的就是这些绸缎,准备带去东瀛售卖,因此一匹未动,两千一百匹全在库里。”
又呈上契书,上面沈玉二字的花押,清清楚楚,白纸黑字,做不得假。
宋离在一旁见了,不由得心慌意乱,脸白唇青。
连刘问道脸色都变得不好,一时没有问话。
蒋向德指着裴元,代他问:“张华,你可认得这是谁?”
张华看了好一会儿,有些迟疑说:“像是沈玉沈公子。”
刘问道立即拍了下惊堂木,喝道:“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怎么吞吞吐吐,模棱两可,连人都认不得?”
张华忙伏低身子说:“大人,小民一共也只见过沈公子两面,还是离得远远的,不曾细看。那时他衣着华贵,面白无须,和现在的样子大为不同,可是瞧着五官眉眼又像,因此才犹豫不定。”
刘问道问:“所以,你不敢确认他是不是沈玉?”
吴友天气得走到他旁边,轻轻踹了他一脚。
张华回过神,忙说:“小人眼力不济,想走近些看。”
刘问道只得允了。
张华走到裴元面前,围着他转了一圈,好半晌说:“虽然衣着打扮有所改变,不过样貌体型没有大变,小民现在敢确定,他就是沈玉沈公子。”又问:“沈公子,你还记得我吗?”
宋离等人全都提心吊胆,心想完了,看来这次在劫难逃。
裴元面无表情说:“你叫张华是吧?且不说我是不是那个什么沈玉,我有一事问你。”
“沈公子请问。”
“你说你们几个琉球商人买了一万匹绸缎?”
“没错。”
“言语中还提到大食商人,说他们动辄十万匹起?”
“那些大食商人财大气粗,据我所知,他们一共买了十万匹,还赠送了五千匹。”
“都是和你一样的绸缎?”
“是的,我们之中有人亲眼看过,一模一样,上面有醒目的官家印信。”
裴元看向刘问道,拱手说:“刘大人,状纸上写的明明白白,江南织染局所丢绸缎乃十万匹。既然是十万匹,那这些多出的绸缎又从何而来?张华说的若是真的,岂不是自相矛盾?由此可见,他的话,从头到尾都是胡说八道,栽赃陷害,绝不可信!”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
张华顿时哑然,一脸无措看着吴友天。
吴友天神情一僵,看向隐在人后的裴卓。
裴卓气得脸色发青,却又无可奈何。
在刘问道有意偏袒之下,裴元被判了个无罪开释。
裴卓只能眼睁睁看着他大摇大摆地离开,愤恨不已。
江南织染局绸缎被盗一案,就这样稀里糊涂不了了之。
此次堂审,言悠悠原本以通事的身份要求列席,裴元却另有想法,一则兄弟相争,虽说并非本意,到底对簿公堂,委实难堪;二则兹事体大,不愿她卷入其中,牵涉过多,因此拒绝了。她后来得知事情经过,犹不敢相信以裴卓、吴友天等人的蛮横霸道,此事居然就这么算了,担忧地问:“不会再生变故了吧?”
裴元叹道:“事已至此,不是单纯武力便能解决的,目前只能这样了。”将来若是再掀波澜,那就不是他能兜得住的。
言悠悠半懂不懂,只知道这事儿总算完了,大家再也不用提心吊胆,愁眉苦脸了,放下心来,笑道:“受此惊吓,劫后余生,大家定要庆祝一番才是。”
不管如何,事情算是顺利解决,裴元卸下重担,浑身一轻,这段时间大家犹如紧绷的弓弦,寝食难安,身心疲惫,放松一下也好,洗洗晦气,便问:“你想怎么庆祝?”
言悠悠眼睛一转,仰着下巴说:“说出来又怕你不答应。”
裴元一听就知道不是什么好事,“怕我不答应,那就别说。”
言悠悠憋了半天,还是忍不住说了——“我想听风回雪唱曲。”
“你还真敢说!”裴元瞥了她一眼,转身就走。
言悠悠跟在后面,不依不饶说:“好不好嘛?这里真的一点娱乐活动都没有,也就风回雪的歌声还能入耳,当然,人也长得漂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