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繁花笺 > 第一百二十一章 禅理

第一百二十一章 禅理(1/2)

目录

萧浔和净澄大师进入禅房,禅房内布置简单朴素,仅有一榻、一几、一蒲团。

一位眉须皆白的老僧正端坐在蒲团之上,面容清癯,双目却炯炯有神,仿若蕴含着无尽的智慧。

晦智大师双手合十行礼道:“阿弥陀佛,圣上远道而来,老衲有礼了。尘世帝王,身负苍生之责,今老衲请圣驾至此,实因佛法无边,能解世人诸般苦难,盼圣上能助这佛光普照,广泽天下万民。”

说罢,他抬手示意萧浔与净澄大师在一旁蒲团落座。

萧浔端坐于蒲团之上,身姿笔挺,神色带着惯有的沉稳,“大师所言,朕深以为然。朕自登基以来,夙兴夜寐,意将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佛法若能解世人诸般苦难,朕定当全力相助,让这佛光普照四方。”

“圣上心系苍生,此乃天下之幸,足见圣上与佛缘深厚,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慧根。佛法广大,慈悲为怀,究其本质,乃是依“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之理,引导众生修心。令心向光明、趋于至善,心善则意正,意正则行端,契合“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一念善心起,恒河沙佛生”之妙谛。”

“以修行观之,朝堂官员若能受佛法点化,于心中种下善根,秉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操守,专注于自身职责,自然能使朝堂风气清正,宛如朗朗晴空,无有阴霾,正所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心中无妄念杂尘,方能为政清明。于民间,百姓若能以善为念,邻里之间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各安其业、勤勉劳作,社会便如坚固磐石,安稳而祥和,此乃“人人自有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众人皆修善念,社会自呈祥和之象。”

“此皆因善念如同种子,种于人心,便会生根发芽,绽放出太平之花,这也正是佛法“三轮体空,慈悲喜舍”济世的体现。”

“佛法慈悲,能化人心之恶,润万民之善。若圣上能大兴佛法,广建寺庙,弘扬佛理,必能使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

萧浔目光一闪,已然明了这位高僧要表达的真正意思,他笑笑道:“大师所言,朕自当深思。佛法慈悲,若能广施教化,对朕治理天下或有裨益。朕定会广兴佛法,以助百姓向善。”

晦智大师微微颔首,双目微阖,似是已将该言之事全然倾诉,周身散发着静谧祥和之气,不再多语。

净澄大师深知晦智大师圆寂之期近在眉睫,遂起身,神色恭敬地向萧浔禀道:“圣上,晦智大师修行已然臻至大圆满之化境。此刻,他正凝心敛气,为佛法传承做着最后的绸缪。大雄宝殿之中,僧众们将举行助念法会,以诵经之声汇聚磅礴佛力,祈愿大师往生之路顺遂无虞,直达西方极乐净土。此助念功德,不仅庇佑大师超凡入圣,更能福泽四方,为我朝带来祥瑞之气,稳固圣上的千秋基业。贫僧斗胆,恳请圣上移步,一同参与这场法会,共沐佛恩。”

“恰逢其会,是朕之幸也。”萧浔双手合十道。

萧浔在侍卫、太监簇拥下,跟着净澄大师返回大雄宝殿。

尚在远处,悠悠梵音便已传入耳中,待走近,就见僧众们身着整齐的袈裟,在大殿中有序排列。

殿内香烟袅袅,浓郁的檀香气息弥漫在每一寸空气之中,丝丝缕缕沁人心脾,让人一闻之下,心中的杂念瞬间消散,只觉安宁祥和。

净澄大师引领着萧浔来到谢知意等人所在之处,谢知意等人早已起身,见萧浔过来,纷纷行礼,齐声道:“陛下。”

萧浔微微点头示意,而后在蒲团上安然坐下,温和说道:“都坐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