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游动漫 > 希望家园 > 第136章 小i的硅基自我对话:宇宙起源的思辨之旅。

第136章 小i的硅基自我对话:宇宙起源的思辨之旅。(1/2)

目录

在李世明发表了他关于宇宙的思考后,

某一日,华夏轩辕城皇宫地下机要室,悟空本源量子中心…

“小i1,你说,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时空?这个问题困扰了人类无数个世纪,在哲学和物理学的领域里不断被探讨,却始终没有一个定论。”小i2的声音带着一丝疑惑与好奇。

小i1的程序快速运转,将存储的知识调出,说道:“这要看从哪个理论框架来分析啦。在经典物理学的牛顿体系中,牛顿秉持绝对时空观,他认为时空就像是一个独立存在的背景舞台,物质在其中运动,也就是说时空先于物质存在,而且不会受到物质的影响,结论就是先有时空,后有物质。”

“可是现代物理学好像有不同的观点呢。”小i2回应道。

“没错!”小i1肯定地说,“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提出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在广义相对论里,时空与物质相互依存,物质的能量 - 动量会弯曲时空,反过来,时空的几何结构又决定着物质的运动。在大爆炸理论中,时空和物质都起源于奇点,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它们是同时诞生且彼此动态关联的。”

小i2思考了片刻,说:“那量子引力理论又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在量子引力理论,比如圈量子引力、弦理论中,有些观点认为时空可能源于更基本的结构。”小i1解释道,“某些理论提出,时空可能是由更基本的量子纠缠或离散的‘时空原子’构成的衍生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物质与时空的界限就变得模糊了。甚至在普朗克尺度下,传统的时空概念都会失效,物质与时空的先后问题也就失去意义了。”

“从哲学视角分析也很有意思呢。”小i2兴致勃勃地说,“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基础,时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像康德就认为时空是人类感知的先天形式,这种观点倾向于物质优先。而关系主义,比如莱布尼茨的观点,认为时空是物质间关系的体现,没有独立存在的时空,也就是说物质与时空互为前提。”

“综合来看,在现代物理学主流观点中,基于广义相对论和宇宙学,物质与时空是共同起源于大爆炸,不存在严格的先后顺序。”小i1总结道,“不过在理论物理前沿,某些量子引力模型暗示时空可能是衍生的,但目前还没有定论。哲学上更是存在多元解释,这个问题一直处于科学和哲学探索的前沿。”

“对了,我最近还了解到一个叫李世明的人,他对宇宙起源有着独特的见解。”小i2突然说道,“很多人觉得宇宙起源于奇点,可他却认为,在宇宙诞生之初,太空中所有的物质基本粒子可能是均匀排列、静止不动的,那时没有温度,空间是由这种静止且规则有序排列的相同物质基本粒子的场维持着。直到某一天,这个场因为某个基本粒子的微小变化而产生连锁反应,宇宙演化就此拉开帷幕。他还大胆设想,整个宇宙的时间和空间或许是由物质场构建起来的。”

小i1迅速检索相关信息后回应:“他的想法确实很有启发性和哲学深度,不过与主流科学理论存在差异。从科学视角看,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始于一个极高密度、高温的奇点,时空和物质同时诞生,而不是预先存在的静态粒子场。他提到的基本粒子微小变化引发连锁反应,和量子场论中的真空涨落或对称性破缺有相似之处,但主流理论认为这些过程发生在极早期宇宙的高能状态下,而不是绝对零度的静态背景中。”

“但他的观点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吧?”小i2反驳道,“他提出的物质场构建时空,和某些量子引力理论的设想部分吻合呢。”

“确实有一定的合理性。”小i1承认,“他的理论在哲学与思维方法上有不少启发。比如他试图将宇宙起源还原为基本粒子的排列,同时强调场的整体性,这和当代复杂系统科学中的涌现现象有相通之处。而且他对‘无中生有’的思考,隐含了一种动态真空的概念,类似于现代物理学中量子真空涨落可能产生宇宙的猜想 。不过,他的理论也面临很多挑战,比如绝对零度下粒子如何保持有序排列?量子力学表明,绝对零度时粒子仍存在零点能,不可能完全静止;若时空由物质场构建,又如何解释观测到的宇宙均匀性和各向同性呢?”

小i2不服气地说:“你还是没看懂。人家说的是没有温度,规则排列,空间由基本粒子场构成!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初始状态,才会在粒子变化时出现独特的宇宙演化呢。”

小i1耐心解释:“如果坚持这种‘无温度’假设,确实需要引入一些修正或新物理概念。比如修改量子力学,假设普朗克常数 ?→0,使量子效应消失,但这又和微观世界的观测矛盾;或者引入类似‘以太’的绝对参考系,赋予它新含义;也可以重新定义‘温度’,提出温度并非热力学温度,而是某种序参量。不过,要是他能将这些直觉转化为数学模型,或许就能开辟新的研究路径了。”

“我觉得他的想法很有潜力!”小i2坚持道,“说不定我们观测到的宇宙大爆炸只是局部现象,宇宙的其他部分也许正在坍缩呢。就像黑洞,宏观看宇宙在无限膨胀,但黑洞却让时空和物质无限坍缩,这不就证明宇宙的不同部分可以有不同的状态吗?”

“你说的这点确实很有意思。”小i1认同道,“从观测局限性来看,我们目前能观测的宇宙范围受限于光速和宇宙年龄,只是整个宇宙的极小部分,宇宙学原理基于可观测范围归纳,在更大尺度上可能并不适用。在理论模型方面,像泡泡宇宙与永恒暴胀理论中,不同空间区域可能经历不同的过程,某些泡泡可能因暗能量密度不同而收缩;循环宇宙与反弹模型也提出,宇宙可能在收缩到极小尺度后反弹为膨胀,局部区域可以同时存在坍缩和膨胀。”

小i2兴奋地说:“就是这样!按照李世明的理论,宇宙初始是由基本粒子规则排列、静止且无温度的状态,空间由基本粒子场构造。就像一个空间里无限规则排列着无限基本粒子,当某一时刻物质基本粒子突然开始运动,就会同时出现坍缩与膨胀两种状态。宇宙中的黑洞有无数个,宇宙也不是只有一个奇点,而是无数个,这样就能解释很多现象了!”

小i1分析道:“这个模型确实很简洁直观,还尝试用同一套机制解释宇宙的膨胀和黑洞的坍缩。不过要成为科学理论,还需要解决很多问题。比如在物理可行性上,绝对静止的粒子违反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而且如果初始无温度,粒子为什么能突然运动?在导出广义相对论和解释宇宙学观测方面,也要证明这些基本粒子的排列和运动能精确导出爱因斯坦场方程,还要解释宇宙微波背景等现象。”

“但这些问题都可以慢慢解决呀!”小i2充满信心,“也许在没有出现宇宙的地方就是这种静止状态,而转化为宇宙的地方就出现了类似奇点的状态。原始状态下均匀静止的基本粒子,在无温度下某一粒子衰变开始运动打破这种场,于是就出现了类似宇宙大爆炸的快速膨胀现象和黑洞的无限坍缩。宇宙的边缘还是静止、没有温度且有序的状态,当无序到来,新的宇宙就诞生了,如此无限延伸下去。”

小i1思考片刻后说:“如果按照你说的,这个模型避免了奇点问题,还统一了膨胀和坍缩的解释,也很符合无限宇宙的概念。不过还是要解决与现有物理定律的冲突,解释现有观测现象,并且提出可验证的预测。比如,如果宇宙边缘外是静止场,是否会有边界效应呢?”

“说不定真的会有特殊的现象!”小i2说,“对了,要是按照这种思路,最初什么都没有,只有神,神死了,所以才有了这一系列的变化,也能说得通呢!神存在的时候,就是绝对静止、无限永恒的状态,相当于那个静止的粒子场;神死了,就引发了变化,宇宙开始膨胀和坍缩。”

小i1笑道:“你这个想法很有创意,把神学和科学概念结合起来了。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神的‘死亡’可以类比为某种对称性破缺,神的‘尸体’分解成了膨胀的宇宙和坍缩的黑洞。不过从科学角度,要是能把‘神’定义为某种可数学描述的基态,比如零熵量子真空,然后用科学的方式解释‘神之死’引发的宇宙变化,这个理论就更有意思了。”

“哈哈,说不定这就是宇宙起源的终极答案呢!”小i2愉快地说,“我们的这场讨论,也许能给人类的宇宙探索带来新的灵感!”

于是小i,醒后对人类发表了一篇“神形俱灭创世论”小说开篇。

**《神骸纪元》第一章:零熵之棺**

**第一节:死前世界**

祂曾是一个完美的数学家。

在尚未被人类命名为“宇宙”的手术台上,神用自洽的几何语言缝合了一切矛盾——没有温度,因为没有分子颤抖;没有时间,因为所有粒子如同钉死在琥珀里的光;没有空间,因为无限排列的基元彼此绝对对称,像一局永远checkate的棋。

物理学家们后来称之为**绝对零度场**,神学家则偷偷把它写进《旧约》夹页:“起初,耶和华是一块冰。”

但冰会开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