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1/2)
童桐回到家, 碰巧在楼下遇见买菜回来的杨女士。
童桐接过菜篮子, 挽着母亲, 一起上楼。
杨女士知道她回学校收拾东西,这时察言观色, 开口问她:“怎么回一趟学校, 弄的焉儿吧唧的。”
童桐耸耸肩:“还不是那些事。”
“工作的事?”
童桐点头。
跟学长的事, 她可没有告诉母亲。也幸好没有提前宣扬, 否则, 更是丢脸到家。
杨女士张张嘴, 正要说点什么。电梯门打开,有人进来。
一看, 还是位熟人。
童桐礼貌的招呼:“张姨好。”
这位张姨刚从楼下邻居家出来, 看来跟人聊的尽兴,一张浓妆艳抹的大脸上显得兴奋,看见童桐,十分亲热:“哟,童桐回来了。”上下打量童桐:“童桐真是难得, 到现在,还像个小孩, 圆乎乎的。不像我们家玲玲,现在瘦的哦。”
童桐维持礼貌笑容,不做声。
杨女士脸上已有点不好看。
张姨接着问:“你今年毕业是吧, 工作落实了吗?做什么工作啊, 月薪多少啊。”
童桐不能不回答:“暂时还没有。”
张姨夸张的哟一声:“怎么还没找合适?”她朝童桐凑近一点, 神情十分关心,语重心长的样子:“不是我说你呀,童桐。你看看你爸妈,辛辛苦苦供你上大学,现在该是你回报的时候了。你可得抓紧找份工作,找份好工作,这样才对得起你爸妈的培养,是吧。你看我家玲玲,虽然没上大学,但如今在商场里上班,那一个月工资可不比那些大学毕业生差。她呀,懂事的呢,每个月都给我零花钱,人家都说我享福呢……”
她语速十分快,噼里啪啦像吐葡萄籽,有点让人担心口水会溅出来。
童桐望着电梯,只希望电梯能快一点。
这位张姨是近的不能再近的邻居。
她家与童桐家同在一层,一梯三户,两家正对着门。
俗话说 ,远亲不如近邻。按道理,两家该十分亲近。
可偏偏,这张姨有一个坏毛病:攀比。
人与人之间有攀比心理,其实很正常。但这一位却什么都一定要占上风。无论什么方面,在她那里,永远是她家最好最棒。
杨女士性格直爽,常被她气的不行。因此不大待见她。
只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维持表面和气而已。
张姨还在喋喋不休:“我玲玲……”
杨女士突然开口,打断了她:“你是好福气,女儿十多岁就出去赚钱给你花。我就没那个命,家里就一个独女,哪里舍得让她那么早出去受苦。读大学也不是为了让她回报我们,只是让她上着玩玩,培养下情操,将来好歹知道大学是怎么回事,也有个文凭能拿的出手。现在读完了,她要不想工作,那就先不工作,反正我们家还养得起她。”
张姨脸色变了。她哎的一声:“我说你这人……”
叮的一声,电梯到了。
门打开,杨女士昂着头颅走出去。
童桐跟在后头,吐吐舌头。
听那张姨犹自不忿:“我这是关心童桐,你……”
童桐也不知自己这时候怎么想的,回头,笑眯眯的说:“谢谢张姨关心,我家养得起我呢,您别担心哈。”
张姨的脸色更难看了。
回到家中,关上门,杨女士狠狠哼一声:“不就在商场做金饰导购,有什么好得意。又不是自己家开了金店!”
童桐爸爸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一听,就明白了,“你跟她计较什么,还不知道她就那德性。”
杨女士不乐意了:“她说我倒没什么,要敢说我女儿的不是,我还真要跟她计较计较。什么玩意儿,对我女儿指手画脚。”
童桐放好菜篮子,过去拉着扬女士胳膊摇一摇:“老妈你真好。”又正色:爸妈你们放心,我不会真的不做工作,在家中做啃老族……“
杨女士拍一拍童桐:“刚那话虽然是气她的,也是真话。你要工作弄不合适,就先在家待着,养你一个,还是足够的。老童,你说是不是。”
童先生点头,表示支持。
童桐笑起来。
原来她也拥有这种霸气父母呢。
越是这样,越不可以叫他们担心,叫他们失望。
童桐说:“会弄合适的。你们放心吧。只是现在还没找到方向而已。”
杨女士一扬手,“那就慢慢找,不急。谁还没个迷茫期。”
童桐又忍不住笑。
看样子,杨女士已完全恢复往日豪气。
杨女士这时仔细看看童桐:“发现你进山后,气色好了不少。那里很不错吗。”
“很不错。”童桐说。
“我还老担心你过不惯呢。“杨女士说:“看你样子很满意,你要在家里待的无聊,要不就继续去那里养养?”
童桐正有此意,听了,便说:“等老爸腿脚康复后,我就去。”
童先生却说:“等我做什么。你该干嘛就干嘛去,天天在跟前晃,反而让人着急。我有你妈陪着就行了。你要去就早点去,山里现在正是风景好季节好的时候,吃不完的新鲜瓜果蔬菜。”
说道这里,童桐倒是想起一事:“爸,你以前怎么会去那座庙呢?”
也是机缘巧合,童先生快结婚前,因单位的事,偶然到了那里,遇到一位和尚,于是到寺庙借宿一宿,因此有了这么一点因缘。
“那位师父现在还在那里吧?”童先生说:“那时遇见他,他已是中年,现在一定是位老师父了。”
童桐想一想:“不,他不在了。”
父亲口中的这位师父,大概是尘子的那位师父。
童先生吃惊:“不在了?”
“嗯。他已去世很多年了。”
童先生一时不能置信,半响,摇头:“真是可惜。正值壮年。我记得那时寺庙里还有个小男孩,那个小男孩呢?”
这该是指蒙尘子了。
童桐回答:“他长大了,还在庙中。”
“一个人?”
“嗯。”
童先生感叹:“跟他师父一样,一个人守一座庙,不容易啊。”
童桐倒另有好奇的地方:“他师父是个怎样的人?”
童先生眯眼,思绪回到记忆中搜寻:“样貌记不太清了,好像挺英俊。当时我很累,睡的早,第二天一早就又离开了,没太多交谈,但感觉他是个很特别的人。”
“哦?怎么特别?”
“说不上来。就是一种感觉。”
童桐不再追问,转而问起另一件来:“那小男孩呢?他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原以为他也记不太清,谁知童先生却记忆犹新,来了精神:“嘿,那孩子,长的可真好。以前听人家说,小孩都是天使,我从不觉得。直到看到他,终于相信了。没见过哪个男孩子那么好看,又那么乖。”
至今记得,两三岁的小孩,走路还摇摇晃晃,却为客人端茶倒水。
他跟大和尚在院中寒暄时,吃饭时,小孩一直安安静静在一旁待着,并不吵闹。
吃过饭,童先生去洗漱,看见小孩有条不紊的收拾碗筷,站在长凳上擦桌子。神情非常认真,一丝不苟,将桌面擦的干净亮堂。
第二天清晨起来,就看见小孩在院中有模有样练拳。然后到佛像前恭恭敬敬磕头,上香。
童先生离开时,他送到门口,挥一挥小手,奶声奶气说:“祝一路顺风。”
童先生这个男人,几乎是从那时候起,喜欢上小孩。
“他现在咋样了?还跟小时候一样吗?”
童桐笑。
她没见过小时候的尘子,但她想,一定是一样的。
还是那么好看,还是那么讨人喜欢。
也许是因为有这段印象的缘故,又是寺庙,童先生当时才能放心将童桐赶到那里去。
正说着,杨女士在厨房里喊道:“准备吃饭了。”
童桐扶童先生去洗手。
一家人在灯下吃晚饭。
童桐到底有些不放心,又在家中待了几天,直到童先生能下地走动了,才决定启程。
出发前一天,童桐去逛了半日街,购买带过去的礼物。
别的倒还好说,很快挑选到合适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