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案(1/2)
贞观十六年冬日之大兴宫,槐树叶就将落尽了。
“自古或君乱而臣治,或君治而臣乱,二者孰愈?(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六唐纪十二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这是媚娘最新听闻之唐帝之问。
“君治则善恶赏罚当,臣安得而乱之!苟为不治,纵暴愎谏,虽有良臣,将安所施!(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六唐纪十二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魏徵答言。
唐帝曰:“齐文宣得杨遵彦,非君乱而臣治乎?”魏徵对曰:“彼才能救亡耳,乌足为治哉!”唐帝然。(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六唐纪十二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
譬若君清臣浊或臣清君浊罢,自然臣清君浊好些些。媚娘不以为然思度着。若诸葛之在蜀汉,虽有”此地乐、不思蜀”之阿斗,然只要有诸葛在一日,总当护得蜀汉周全。若惟君清臣浊,则天下昏昏,一人主有甚能为。届时明主之危,若以孤羊居群狼环伺之所地,恐难免将为群狼所噬耳。故天下昏昏,断不可一人出,出必群臣治也。魏徵素以清正闻,今日看来,竟亦有如是之滑头时。其若迳答”君乱臣治约些些”,岂非若迳言”天下无需君主也”。虽天下治,君臣共为。然君治臣乱,万法虽备,皆不得行;君乱臣治,只需群臣合为,纵君昏聩,着君闲臣理,自然行之。此向来之治国法。当然,若君亦乱,臣亦乱,则不可问矣。唐帝虽有“齐文宣得杨遵彦,非君乱而臣治乎”之问,然终以“君治则善恶赏罚当,臣安得而乱之!苟为不治,纵暴愎谏,虽有良臣,将安所施”为然,必是于经国理不甚明了的了。媚娘略些不以然。
太子太师魏徵之病势愈发沉重了,唐帝不觉有忽忽之心。股肱重臣若经离世,真一时朝中萧瑟感,太子承乾亦将少一良师重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