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双钗 > 京中天变

京中天变(1/2)

目录

开宝九年, 十月壬午夜,赵匡胤缠绵病榻,数日之后,渐渐不省人事, 皇后宋绿英和宦官王继恩随侍在侧。太医把过脉后,跪倒在床榻前,“娘娘, 早作准备。”</p>

宋绿英看着床榻上日薄西山的赵匡胤,不由得泣涕涟涟,原以为只是普通的风寒,岂料会酿成如今这般。她不过二十四岁, 纵然成熟稳重, 到底还是慌了手脚,一边伏在床前哭泣不止,一边吩咐王继恩道:“快去, 唤德芳来。”</p>

太/祖一共育有四子, 其中,老大和老三早夭,宋皇后无所出, 次子赵德昭年二十五,四子赵德芳年十七。因此, 于礼法而言, 次子赵德昭是最有资格继承大统的皇子。但宋后由于与德昭年纪相近, 平日里多有避嫌, 故而偏疼德芳多些。</p>

岂料王继恩刚走出帐外,便见晋王赵光义带着十余人踏入殿来。他只得折回,向宋皇后禀道:“晋王殿下来了。”</p>

宋皇后起身看去,晋王身后的精兵皆着铠甲戎服,心中顿时失了势,只得委曲求全道:“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p>

赵光义带着哭腔回道:“必保皇嫂富贵无虞。”</p>

九年前,赵文化执意要娶江家葇兮为妻,赵匡胤苦劝几番无果,只得同意下来,并封了葇兮为楚国夫人。</p>

朝中大臣和各宗室随后赶到。是夜,赵光义于赵匡胤床榻前继位,改元太平兴国,并将自己的名字改成赵炅。</p>

赵文化回到幽簧,已是次日凌晨。</p>

葇兮见文化面色有虞,问道:“可是出了什么差错?”</p>

“二哥登基了。”</p>

当年杜太后曾在临终前嘱咐他们兄弟几人,勿要重蹈前朝覆辙,若皇子年幼,则传弟不传子,日后再传回赵匡胤一脉。这本是口头之语,既无书信为证,又无他人在旁。如今,大侄子德昭已经年满二十五,早已及冠,他文德兼备,按理并不需要履行当日旧约,不料二哥还是抢先了一步。大哥身子一向极好,自是还没来得及想到后事,平常自己对朝中之事甚少插手,故而大哥和二哥走得更近,因此自己根本不知道大哥的心思。眼下二哥抢先登基,也不知是否会引起轩然大波。</p>

葇兮柔声道:“愿与君共患难。”</p>

“许是我多心了。”</p>

眼下天色还早,赵文化脱去外衣上了床。</p>

听得耳畔传来轻微的翻身之声,呼吸声也从未均匀过。文化道:“我是个富贵闲人,想来二哥不会忌讳我,倒是德昭和德芳,我有些放心不下。”</p>

“让他们二人韬光隐晦,放弃这帝位之争。至于晋王百年后作何打算,早已无关紧要,一辈子那么长,谁也会有变了主意的时候。”</p>

“我也是这么想的,谁当皇帝不是当,眼下只求他们二人平安。”</p>

四下静寂了许久,文化道:“也许我也会有被排挤的那一天,从此我们也要吃苦了,你怕吗?”</p>

“我还是吵着你了?”葇兮虽睡不着,却强忍着不动弹,不曾想还是被文化发现了。</p>

“当然不怕,如果真要怕,我就怕到时候晋王传位于你。”</p>

文化莞尔一笑。</p>

“我这么愚钝,根本不是当皇后的料。再说,我在这汴京城坐井观天已久,早就想去游历天下。”</p>

“那便如你所愿,等我安顿好京中之事,我们就去看尽这赵家的锦绣河山。”</p>

次日上朝,赵光义改任太/祖长子赵德昭为京兆尹,兼任侍中,封武功郡王,授任太/祖次子赵德芳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加任赵文化为中书令、开封尹,封齐王。</p>

文德殿。</p>

宋绿英身着丧服朝赵炅盈盈一拜。</p>

“皇嫂免礼。”</p>

“文德殿乃议事重地,我本不该来,只是,太/祖去得急,我想过来收拾几样太/祖的遗物,请官家允准。”</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