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天下英才,皆入我瓮中!(第一更,求收藏打赏鲜花评价!)(2/2)
所以无论于公于私,李世民都不得不选择重用那些个世家的子弟,而这几乎可以预见会成为一个恶性循环。
“...”
而看着几乎三言两语就把自己心中最大的问题说的清楚明白的杜荷,李世民也是大为震撼——医术与法乃是久练与天资所得,但这对于世事清晰的目光却无疑更加向李二陛下证明了这位杜如晦之子的才智见识已然可称骇人!
“那依云从你看,此事可有解决之法?”
于是李世民也是真的开始认真了起来,一边问着一边还遣退了身边的宫女侍从们。
“解决之法自然是有的...”
而杜荷则是沉吟了半响:“陛下可曾想过,若是陛下亲自下令在我大唐各个州县都设置学堂?”
“学堂?”
而李世民闻言之后却是明显一愣神,而杜荷见状之后也是自然知道李世民没有理解到他的意思。
事实上,现在的大唐是不存在公立的学府的——所有的学子们几乎都是通过自己借阅籍寒窗苦读,或者是参加私人开设的私塾之后便参加科举。
而这种做法的最大问题也就是资源的不均衡——世家们所掌握的教育资源和金钱资源与寒门子弟所掌握的资源完全不是一个等级。
试想一下,一个寒门子弟便是倾尽家财也最多找一个秀才级别的老师教他,而人家世家大族的子弟从小就有大学士级别的老师日夜教导,最后大家参加的还是同样的考试,这又怎么可能赢得了?
所以杜荷的想法也很简单,就是模仿前世类似于高考那样的制度——李世民亲自开设‘中学’和‘大学’,而学子们通过第一次考试进入中学,第二次考试进入大学,最后再通过统一的考试进入朝堂。
而这样一来,寒门子弟们不仅有了足够的学习资源,而且在竞争机制之下能培育出的人才肯定也是要多上许多许多的。
而且最关键的是,这样的方式注定就会让很多在科举的各个过程里遭遇到各种意外或者不公平待遇的寒门学子获得更多的机会——至少世家们想要通过关系网络或者是收买考官之类的方式得到好处是不现实的了。
“每一次考试都应当有钦差护送考卷,而考卷则是应当由尚省的大学士们亲自出题,并且保证在考试之前大学士们各自不许与外人接触,做到对试题的绝对保密。”
“除此之外,考生在考试时也应当以天干地支划定考号,如此便可避免考官偏心之嫌。”
“至于学生是否得以从院内毕业,则是需要进行数次考试与从事行业的审核,审核本身可以由如同孔颖达大人这等大儒来进行,此称之为毕业设计论文。”
“如此一来!天下英才便自可尽为我大唐效力!”
杜荷侃侃而谈说的嘴巴都要冒泡了,于是也是又端起旁边的果酒一口喝下去——好家伙,说这么多还真挺累的。
可是当杜荷说得尽兴几乎把他所知道的教育制度统统说出来之后,转眼一看却是吓了个够呛!
只见此时李世民的面色涨的通红,而其放在桌上的双手更是紧握着近乎泛白,看起来如同是一只被激怒的公牛一样。
“李...呃...陛下,臣刚才只是胡说...”
于是杜荷见势不对也是连忙就要道歉,不过李世民此时却是猛然站起身来对着桌子猛然一拍!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