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森之行(二)(1/2)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冯铮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菲利普的母亲伊娃的家中渡过。除了帮伊娃做一些家事,其余的时间就是在陪伴弗里茨,陪着他吃饭,陪着他玩耍,陪着他做任何他喜欢做的事情。因为她知道,陪伴,对一个孩子的人生影响巨大。陪伴的含义就是——我一直都在。
在孩子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却不能陪伴在他的身边,留下了永远无法弥补的空白,尽管是出自于不可抗拒的外在原因所造成的,但是这仍然让冯铮自责不已。于是,她想通过尽可能多的陪伴来弥补以前的缺憾。
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孩子的情绪变化、孩子的渴望和需求,冯铮总能第一时间感知到,这样孩子能感觉到,妈妈是一直在他身边陪着他的,他是安全的,她是爱他的。
血缘关系是一种看不见的纽带,将冯铮和弗里茨联系在一起。弗里茨对冯铮的陌生感消除的很快,已经习惯于冯铮的陪伴,甚至开始依恋她。
在与弗里茨相处的时间里,冯铮发现弗里茨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善于模仿大人,而且自理能力很强,也很懂事,不会像有的孩子那样跟大人无理取闹。这让冯铮很是欣慰。
冯铮每次都是在晚上弗里茨睡觉以后才离开,自己返回旅馆休息,然后第二天早晨再回到伊娃的家。伊娃曾要冯铮住在她家,但是被她婉拒了,冯铮不想再给她增添麻烦。
就这样,一连过了三天。
因为医学院的课业比较繁重,不能长时间旷课,冯铮不得不考虑返回慕尼黑。
于是,在一天午后,冯铮带着一丝歉意向伊娃说道:“因为学业的关系,我要回去了。在这之前,我想和您商量一下,我能将弗里茨带走吗?作为他的母亲,我不想再和他分开了,也不想再给您增添麻烦。”
伊娃深深的看着冯铮,缓缓说道:“我也是一个母亲,我能体谅你的心情。你和孩子分开这么久,想这样做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不会阻止你。不过,在这之前,你能去墓地看望一下菲利吗?”
冯铮流着泪,点头答应了。
***
临近黄昏时分,两个女人和一个孩子的身影出现在迈森的墓地。墓地一片寂静,因为有专人照看和打理,因此显得并不荒凉。
在转过几个弯后,他们在一块墓碑前停住。
“这里就是菲利安息的地方。”伊娃伤感的说道。
石制的墓碑上面雕刻着一只振翅欲飞的鹰,鹰的爪子抓着十字勋章;在这只鹰的下面刻着菲利普的名字和生卒年:
菲利普·阿德勒,1917年10月26日-1944年6月24日
冯铮将一束白色的百合放在菲利普的墓碑前。德国人不喜欢假花,真花代表一种生命的延续。
在菲利普的长眠之地,冯铮望着他的墓碑,脑海中浮现出他的身影,不禁回想起他与她过往的一切,仿佛就是昨天的事情。
他在她的身心烙印下永远都无法磨灭的痕迹,以及蚀骨入髓的痛。
弗里茨好奇的左顾右盼:“这是哪里呀?”
冯铮潸然泪下,对他说道:“这是你爸爸长眠的地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