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1/2)
杜敏娟和王晔博士毕业后,就离开了马州博士屯,搬到集团所在地简州三藩市居住。一来,这里离集团近,脑库的工作好展开,二来,杜敏娟和王晔的女儿,有过敏性鼻炎,虽然不算严重,但在变天时经常发作,让两人忧心不已。她们考虑过很多地方,最后还是选择了三藩,和雷振宇做了邻居。
刚开始时,王晔还以为女儿患过敏性鼻炎是因为亚米国花粉太多了。前年冬天,她把孩子扔回国交给老妈带,没想到女儿的鼻炎变得更严重。老妈带着孩子去医院检查了过敏原,才知道孩子是对冷空气过敏——江南没有暖气,冬天又冷又湿,冷暖空调根本没啥作用……
为了女儿,杜敏娟和王晔不得不再找地儿安家。考虑到三藩虽然冬天也比较湿冷,但是托儿所、幼儿园总归是有暖气的……就这样,两人在简州落了脚。
晚上,王晔一边给女儿喂饭,一边和杜敏娟唠嗑,“我们再生一个吧?丫丫用的是我的成熟卵子,你未成熟卵子做的精/子,和我姓……现在人造子宫技术又有了改进,下一个没这么麻烦,咱俩去抽个血就行……这次用我的血液搞出精/子,你的搞出卵子,然后和你姓。”
“还弄啊?你可真有劲儿……现在这个已经把我折腾坏了。”
杜敏娟话音刚落,小家伙就把饭碗打翻了。杜敏娟气冲冲地走上前,把女儿抱下饭桌,转头对王晔吼道,“你不许追着喂……不想吃拉倒,饿她一顿什么毛病都没了。”杜敏娟指着电视又加了一句,“你最近看过新闻吧?阿费力加洲爆发大饥/荒,饿/死了几千万人,现在有近5亿人濒临死亡……咱家小混蛋每天浪费的粮食,足够救活两个人啦!”
“好好,不追着喂……”王晔一边答应着,一边抱着饭碗去追女儿。杜敏娟看着王晔的背影摇摇头,想着过几天一定要和她聊聊,然后打开房门,踱到雷振宇的院子。
雷振宇当初买宅子买晚了点。等她回过劲儿,开始找房子时,集团附近稍微好点的宅子全部给同事们买光了。好在人造子宫医院附近新建了一个居住点,这里房子的面积还大点。考虑到堂妹雷蕾可能会长期和自己一起生活,雷振宇就买了一个四房两厅五卫的大宅子。看见地下室还有大半层的健身房,雷振宇觉得自己赚到了。
来简州已近4年,头两年,雷振宇一直忙着工作,忙着照顾堂妹雷蕾和后来住进家里的徐盼盼。现在妹妹本科终于毕业了,要去外州读博士;徐盼盼这几年也要考大学了,雷振宇突然觉得膝下空虚,她打算最近就去人造子宫医院抽血培养卵子,明年搞出个女儿来。
雷振宇吃完晚饭,正想去找杜敏娟问问培育孩子的事,杜敏娟就按响了门铃。
“小家伙现在无法无天,给她惯得不成样子了……慈母多败儿!”进了雷宅,杜敏娟忍不住对好友吐槽起来。
隔壁这俩人的教育理念不一致,雷振宇早就知道了。她笑笑,觉得不好发表意见,就转身进厨房,给杜敏娟拿了一支饮料。
“不说这个……”杜敏娟晃晃脑袋,想把烦心事赶走,“你看了新闻吧?怎么阿费力加洲的饥/荒这么严重?”
“不奇怪,这样的饥/荒已经发生过不止一次。”雷振宇坐到杜敏娟对面的沙发上,拿起一包薯片边吃边说,“实际上,人类社会一直在和饥/荒作战,战斗了几千年,直到现在才看到曙光——要知道,只有工业化才能彻底解决农业问题。
“农业增产的要点无非是土、肥、种、水,以及种植技术。没有工业化,哪儿来的化肥?大牲畜粪便和绿肥,效力不高。而现代农业,三成以上的增产,靠的是化肥。华夏能吃饱饭,也和上世纪70年代引进的13套大型化肥生产装置有关;再说说塑料大棚吧,没有石油化工业的发展,怎么可能有大棚;至于种子,更是和工业化有关,华夏的育种,不是单枪匹马完成的,而是集团作/战的成就,所以我们不仅有袁隆平,还有李振声、李登海……简单地说吧,工业化国家不一定可以解决口粮问题,这个和土地多寡有关;但是农业国肯定无法解决粮食问题,农业国必然会出现饥/荒。”
“你知道的还挺多的。”杜敏娟敬佩地看着雷振宇,“不过,为什么我以前没有听说过阿费力加洲有饥/荒……我还以为那边插根筷子就能活呢。”
“阿费力加确实有非常肥沃的土地,但那里也有世界上最贫瘠的土地……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利比亚沙漠、卡拉哈里沙漠……实际上,这片土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太差,工业化程度太低,根本不足以养活那么多人。但是上世纪80年代中到2000年初,全球气温小幅上升,降雨量增多,缓解了这块大陆的干旱,结果阿费力加洲的人口一下子暴增到13、14亿!”雷振宇详细地对杜敏娟科普起来,“要知道在相对寒冷期,干旱就是阿费力加洲的主题曲。上世纪80年代初,阿费力加洲有34个国家遭遇大旱,河流干涸、田地龟裂、黄沙弥漫、牲畜倒毙……其中有24个国家发生了饥/荒。单是1983年,这块大陆就有1600多万人死于饥饿或与营养不良有关的疾病;1984年的死亡数字接近2000万。”
“这次气候变化比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更甚,那岂不是死亡人数会更多?”
“是啊,我估计最少三分之一,说不定有一半人,会死于直接或间接的粮食短缺……这就是几亿人啊!那里的生产水平太低下了,而且,8成人的主粮是有毒作物木薯……”
杜敏娟点点头没有接话茬。她今天其实并不打算聊阿费力加洲的大/饥/荒,而是想和雷振宇聊聊未来的专业方向选择。
现在脑库的不少成员已经转变了研究方向。新华集团刚开始招聘脑库成员时,秉着“捞进筐里都是菜”的原则,看着稍微顺眼一点的,全部都招来了。但在做具体分析时,成员专业面太窄的问题就暴露了。太窄的研究方向,加上人手不足,因此最后成果留下了很多空白,而这些空白,只能靠冯晨夏的博识和张全的经验来弥补。
了解了脑库的工作性质后,雷振宇就把自己的研究范畴,从历史,扩大到经济史、社会学等领域,现在她已经俨然成为了一个杂家,她和学经济学的沈柏资在脑库中的发言权也越来越重。而学全新世古气候研究的杜敏娟,和学天文气候学的王晔,由于学的专业太窄,现在能够插话的机会非常少。王晔就曾抱怨说,现在的她就像个“壁花”,除了凑人头外,在脑库中没有发挥任何作用。王晔现在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和事业受阻也有关系。
得知杜敏娟为这事儿烦恼,雷振宇哈哈大笑,“上次脑库会议,张总说的‘技术大停滞’,你听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吗?”
杜敏娟摇摇头。
“张总说是因为基础科学,比如物理什么的,没有新的突破,才造成了技术大停滞。但是你想过没有,为什么基础科学这么些年都没有进步?”
“没有想过……”和侃侃而谈的雷振宇相比,杜敏娟觉得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她觉得很是羞愧。
“17世纪末18世纪初,可以出现牛顿这样在很多领域大放光彩的‘百科全书’式人物。但是现在不可能了——因为科技大爆炸后,任何一个人都没有精力在这么多领域有所建树。学习既有知识,占据了一个人最黄金的时光。等你掌握基础知识,有资格进入研究领域时,已经26、7岁了;好不容易攀到了该领域的顶端,回头一看,已经40好几甚至50出头了。所以从单个领域来说,即便专业越分越细,知识量依然非常大,出成果还是很困难;从整个科学体系来说,越来越细的专业,是不是需要有人去统筹这些科学家啊?但是统筹他们,需要的知识也越来越多……所以,技术就停滞了。”
“但是,这和我的烦恼有什么关系?”
“冯总反复强调过,后来居上者必须靠新科学新技术取胜。而促进新科学新技术的发展,和分析时事一样,是我们脑库的主要工作。如果你打算未来做一个技术大拿,你就不应该进脑库——脑库需要的是组织者、协调者、建议者甚至决策者。”
“你的意思是说,现在到了我们决定自己去向的时候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