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蓬蒿白骨枯 > 止定干戈

止定干戈(1/2)

目录

当年雍天子祁危平定天下,立《始龙律》治民,《四相律》治侠。后来朝代更替延宕,四相门旧制不复存,《四相律》形同虚设,江湖日渐混乱,朝廷乐见其成。

直到墨剑秦得墨重立四相门威严,并游说各大门派,共同定下《止戈律》。比之《四相律》,《止戈律》更为详细宽和,一共只有廿四条。除了八大共诛之罪外,其余的,多是处事原则。

与《四相律》最为不同之处,在于《止戈律》对于寻仇的规定。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治江湖与治民间不同,江湖侠客重在血性义气,一言不合便开杀的大有人在。想要擒拿江湖中的一个高手,朝廷要消耗太多的资源,与其自讨苦吃,还不如放手任他们自己折腾。

这是始龙陛下设立《四相律》的出发点。决断的权力交由昆仑、少林、武当、丐帮四大门派组成的四相门,只要不牵涉《始龙律》范畴,朝廷便放任他们彼此消磨。

因此,《四相律》中对于寻仇几乎无所限定,江湖中寻仇成风,常有杀伤,除非真闹到不可开交,四相门方才介入,从中调和。

秦得墨出身朝堂,向来不喜江湖中相互寻仇的草莽作风,又有感于当年震动武林的“风烟令案”中无休无止的仇恨算计、相互杀戮,故而当初订立《止戈律》时,花了大力气游说四方,最终定下江湖寻仇的三条规矩。

第一,对于犯下八大罪者,江湖共诛,寻仇不受拘束。

第二,犯八大共诛之罪者遇人寻仇,他人不可为之报仇,但寻仇者不可株连其亲友。

第三,所为非罪,则不能向其寻仇;所为为罪,寻仇者仅限三等亲内。

有这三条拘束和“风烟令案”的前车之鉴,《止戈律》在止定干戈方面大有成效,江湖中寻仇之风大刹,比之先前不知安定了多少。

所有案件中最为疑难的一类莫过于同时牵涉江湖与民间。

未免江湖与朝堂之间的摩擦,《止戈律》廿三定下了“无兵戈者,不以兵戈相向;非武道者,不以内力相欺。”的规矩,更多江湖人不愿意被安上欺凌弱小的名声,故而向来不愿意与不谙武学的百姓纠缠小事。

但天大地大,难免偶尔还是会有人因为各种原因犯禁。

伏青鸾所述的案子当属疑难中的疑难,韦喜儿之举有悖道义,但从头至尾并未动手杀伤任何人,且迫于情势,实属无奈,难以归于共诛之罪。

如此一来,四相门与江湖中人很难插手,交由地方官府处置应该是最合理的。但窦大娘一家郊居荒野,此地又偏僻非常,能否拿下韦喜儿实在难说。如今,窦大娘一家全部身亡,无人敦促,恐怕此事到了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谢恣意思考良久,谨慎道:“此事,无从插手。”

伏青鸾立即追问:“所以,窦大娘一家活该落得如此下场吗?”他眉心紧蹙:“江湖里的公道就是这样的公道吗?”

“于法于理,韦喜儿并未直接动手杀伤任何人,此事中,韦喜儿无可奈何,亦属无辜,窦绵绵之死,她虽有责任,却不能归于杀伤无辜的共诛之罪。”谢恣意一点一点理顺关系:“既非共诛之罪,非三等亲内,不能寻仇,你那位朋友没有插手的余地。”

伏青鸾目光沉沉,久久不语。

谢恣意看出伏青鸾大概是无中生友,忍不住语重心长道:“我相信你知道此点,否则也不会犹豫至今,难下决断了。江湖中不平之事多如牛毛,但若为一时意气而悖乱法度,只会造成更多的不平。”

“可《止戈律》十三又说,仗义不为罪。”

谢恣意让他气笑了:“可不是共诛之罪,向来自理,何来仗义?

伏青鸾眉心皱得死紧,“但是他们一家不是江湖中人,要如何自理?”

事情到底是陷入了一个怪圈。

谢恣意刚想说什么,就听见身后传来稚嫩的童声,奶声奶气道:“我、我该回去了。”

伏青鸾三步并作两步,蹿到小童身边:“平安乖,你家在什么地方?”

平安迷糊地眨了眨眼,一觉睡醒,他似乎已经将先前的事情忘了:“你怎么知道我名字?”

伏青鸾伸手将他抱起来:“因为哥哥聪明呗。”他笑眯眯道:“你家在哪里?现在在下雨,等雨停了,哥哥就送你回家,不然你家里人该担心了。”

平安嗫喏道:“我家就在这里。”

这孩子不是第一次这样说,看他模样似乎不像玩笑。伏青鸾犹疑地问他:“那你父母呢?”

平安神色懵懂:“没有。着火,没有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