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小侯夫人 > 第 22 章

第 22 章(1/2)

目录

在这个世外桃源里,太阳已经升起来了。朝东边望去,只见一小块粉红色的太阳从地平线缓缓升起,慢慢变大,变亮,照亮了远处的天空,此时的太阳,阳光透过云层,照在我们皮肤上,感觉又温暖又柔和,因为它没有正午时分那样火爆,此时的太阳,像一个纯真无暇的孩子,让人感觉非常温和。花儿也转动自己的身体对向太阳,沐浴着阳光。

张雅忽然想到了自己小学时候最喜欢的一本插画本,上面就是这样的图案,十分纯粹,壮阔,美丽,让还是小学生的自己就心生向往。

收集了许多露珠后,张雅慢慢走到了一处山坡,忽然鼻子闻到一股浓浓的花香,她拐了个弯,一下子瞪大了眼,几乎说不出话来。眼前是一个百花谷。

桃花源里看来正是春天,春天的花多啊!是的,春天的花多,但花开不只在春天,春天只是给人带一种过冬后的新面貌。夏天有花,喜爱的人也很多。有爱莲花的,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浊清涟而不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虽然长在淤泥之中,但一身洁身自好。它有刺,那是为了自卫,它不容许有世俗红尘玷污它。要是有人定要摘它,只要一碰,它就掉进泥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让它自然地生长,岂不更美花是美的,但还是有人格的,花也有自己自由的选择,莲花就爱开在夏天。

但是桃花源里的莲花和桃花同时开放,又让张雅有些摸不着头脑,按道理说,这两种花是不能同时开放的,但是因为这个神奇的空间,所以她才能看到这种奇美的景象。

微风习习,荷池泛起微波,荷叶和花朵也轻轻地摇曳起来,好象在翩翩起舞,引来几只蜻蜓在荷池上空飞舞,这真是一幅高雅素洁的风景画呀!

佛教把莲花看成圣洁之花,以莲喻佛,象征菩萨在生死烦恼中出生,而不为生死烦恼所干扰。

张雅忽然就想到了周敦颐的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

她还记得那时候作为语文课代表的她还在全班同学面前翻译过这段落: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周敦颐可不是一个普通人,他乃是中国理学的开山祖师,他的理学思想,曾经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世人说起他的时候,总会赞扬他说是“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或许,周敦颐之所以会让人觉得如此高风亮节,富有古意,和他喜欢莲花,也是分不开的呢。

周敦颐爱莲成痴,当年他知南康军的时候,就曾经在府署东侧挖了一个池子,种下了很多端庄秀丽,清雅玉洁的莲花,称之为爱莲池。他时常于盛夏骄阳之下,漫步在池畔,欣赏着花香清淡,优雅高洁的莲花。

张雅也喜欢莲花,因为莲花自带一种仙气,你看现在很多小姑娘喜欢汉服,拍照的时候拿着牡丹花,梅花都没有拿着莲花更有一种仙气,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莲花是生长在水中的,而我们人类确生活在陆地上。所以水相对于我们的生存空间来说,是不熟悉的,是陌生的。所以张雅喜欢莲花。因为莲花美丽高雅,不蔓不枝。有一种君子的风度。

这儿还有很多桃花。

这些桃花,红的像火,粉的似霞,白的如玉……有的仰脸微笑,有的低头含羞,有的迎风引蝶,还有无数含苞待放殷红欲滴的花骨朵,像是顽皮的孩子正撅着小嘴,向姐姐们耍小脾气。

桃花有粉红的、深红的、浅紫的,在青翠欲滴的绿叶映衬下,更显得鲜艳娇美。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一丝丝红色的花蕊顶着嫩黄色的尖尖,调皮地探出头。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桃花为一芽一花,花单生,比叶子先开放,几乎无花柄;萼筒钟状,有短绒毛,花瓣5片(观赏花除外),粉红色或粉白色,有雄蕊和雌蕊;春季4月上中旬(山桃3月底)开花。

张雅就想到其实古代的《诗经》里面就有好多关于桃花的诗句,最有名的就是那句新娘子出嫁时候肯定会用到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红灿灿的桃花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娶到这样的姑娘,一家子怎不和顺美满呢!果实累累的桃树比喻新娘将会为男家多生贵子,

一首简单朴实的歌,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歌中没有浓墨重彩,没有夸张铺垫,平平淡淡,但是却很有魅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