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闲话帝皇家:白首不惊 > 第一百七十二回 晋江文学城首发

第一百七十二回 晋江文学城首发(1/2)

目录

八皇子道:“九弟虽是叔叔, 却比皇太孙还小些。皇太孙多有照拂,也是常事儿。”

康亲王听了点点头。

八皇子又说道:“所以他们如今好得,我都说不上话了,不然九弟就闹不高兴。六哥你是知道的, 一旦九弟不痛快了,我们袁修仪就没好了。”

袁修仪正是八皇子的生母。

康亲王微皱眉,道:“九弟这样霸道了?”

八皇子道:“这也就罢了, 还嘴碎得很,什么该说不该说的,都和皇太孙说。上回就因为我说了他一句,闲言碎语何必也告诉皇太孙的, 我们做叔叔的多担待些就好。九弟就不痛快了, 回去就让袁修仪平白受了季淑妃两日的磋磨。”

康亲王撸了一把兄弟的狗头,道:“你也是难,往后你也不必再说他, 只管留心他的作为。回头来告诉哥哥, 哥哥自有道理,再不能带累了你。”

八皇子答应着,又说了些别的话, 兄弟二人才各自去了。

彼时东宫里,瞧见皇太孙书房案上, 有宗政瑞给皇太孙的一副字——民无信不立。

九皇子虽然是叔叔, 却比皇太孙还要小一岁, 便指着那副字问道:“何为民无信不立?”

皇太孙便把宗政瑞教导他的, 也教了九皇子一回。

九皇子听了直点头,还说道:“可见二哥亦是知道民信为本的。外头那些谣传二哥欺压百姓之事,定然不是真的。”

皇太孙一怔,道:“什么谣传?”

九皇子叫来他的伴当,说道:“臣是不会听信那些个谣言的,是故没听真,让刘福临禀明皇太孙吧。”

刘福临是约莫八九岁的小内侍,他进来先跪了才回禀,说是都中如今有许多的说法,有说宗政瑞偏听一面之词,好端端就发配了一家人;也有说宗政瑞为给家里的姐儿请好嬷嬷,可那嬷嬷不愿意进恪王府,宗政瑞就把人一家都递解还乡了。

九皇子还要说什么,就听内侍来回说康亲王到。

九皇子只得拿了字帖,告退了。

待康亲王进来说明来意,皇太孙没有不答应帮忙的。

好容易把康亲王也打发了,皇太孙赶紧又给太子妃请安去,最后再去洪良娣宫里看两位妹妹。

洪良娣见皇太孙气色略显不佳,似有隐情,没有不问起缘由的。

皇太孙到底年纪太小,还藏不住话,便将自己的忧虑都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洪良娣。

洪良娣听了,告诉皇太孙说道:“若是妾,妾是不信这些话的。”

皇太孙问道:“为何?”

洪良娣说道:“皇太孙只需想想从前,恪亲王当真是偏听偏信,处事不公之人?”

皇太孙想了想,道:“二皇叔最是谨慎端方,就连皇祖父亦这般夸奖过皇叔,是故二皇叔才得‘恪”字为号。”

洪良娣笑道:“这就对了。再说给姐儿们找好嬷嬷的事儿,外头什么嬷嬷能比得上咱们宫里的?恪亲王何必舍近求远的?”

皇太孙听了,豁然开朗,道:“果然谣言经不住推敲的。常说的‘流言止于智者’,可知我是愚者,非智者。”

洪良娣又劝说道:“到底是因皇太孙太小之故,多听智者教诲,自有进益。”

次日,皇太孙就把自己的见解告诉了九皇子,还说:“可见传言之流,还要我等仔细分辨,忌以讹传讹。”

九皇子附和道:“当日臣亦是说不可信。”

只是回到摘玉宫,九皇子和季淑妃说起来,却是十分之气馁的样子。

季淑妃安抚了九皇子一番,又让他去了,才对心腹道:“想让皇太孙和恪亲王他们叔侄生隙,失去庇护,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的。”

其心腹说道:“不必着急。耳食之言虽无关大体,但终年累月,亦能积毁销骨。”

季淑妃深吸了一口气,越发耐得住心思地说道:“正是了,咱们的日子还在后头呢。”

展眼小郡主和三胞胎五岁了,康姐儿七岁,霁哥儿也快三岁了。

宗政瑞从衙门回来,就见吕氏给肃哥儿请的西宾,正明光殿外恭候。

果然不待宗政瑞问起,先生便说起学识不足,恐误人子弟等话,要辞馆。

宗政瑞也并未强留,回有道堂更衣,往四品堂而去。

只是还未进上房,就听吕氏对肃哥儿,道:“你要如何?这都第三个先生了,还不好?”

肃哥儿也不过四岁,长得虎头虎脑的敦实模样,唯唯诺诺道:“可……孩儿是真听不懂先生说的。”

吕氏道:“不懂便问,师者,传业,授道,解惑也。”

肃哥儿道:“母妃那什么师者,什么业,怎么就也了。孩儿便听不懂了。”

吕氏见儿子受教,便用心地给儿子解惑起来,待说完了,又习惯性地问了句,“可明白了?”

肃哥儿想了想,说道:“孩儿还是不大明白。”

吕氏便耐着性子,又教了一遍,再问:“这回可明白了?”

肃哥儿说道:“先生当真是什么都知道?”

吕氏答道:“自然。”

肃哥儿道:“那孩儿问先生,为何鹅毛水浸不透,鸡毛却能湿得透?先生就答不出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