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宠的就是你 > 你觉得呢

你觉得呢(1/2)

目录

有人说,爱情,就像两只刺猬互相取暖。靠得太近,会扎到对方。离得太远,又无法取暖。有时用自己最柔软的肚子和对方相依偎,暖是暖了,却姿势不舒服,双手没地方放。

所以,需要双方不断地调整自己,去适应对方。

袁芳菲不是不期待爱情,但她更希望自己的余生,能和一个让她活出自我的人一起度过。

她知道她妈妈一个人又要工作又要理家的焦虑,也能感受到妈妈其实也是爱她的。但她实在无法接受这样的爱的表达,压力太大,很怕辜负。

她只想找个人,有一处房子,有收入,两人下班后一起柴米油盐,陪伴孩子长大。如果找一个和她年龄相仿的学生,等到他们奋斗到一处房子,也许就已经被生活打磨得现实而功利了。如果高弥章是真心待她,他的父母也能相处,她或许可以考虑一下。

暑假的打工生涯,让她过快地认识到社会的现实与残酷。多少甜言蜜语在说到钱的时候,就原形毕露。

“我在打工的时候,有个经常到我们店里吃早餐的姐姐,她家里比较有钱,她又在我们那里著名的大公司里工作,工资很高。所以她很早就买了车,和父母住在我们那的高档小区里,是有电梯的那种高层。

她的第一个男朋友是IT男,收入比她高,可是他的父母住在周边的小镇。那个男生对姐姐很好,待人处事也非常好,所以他们交往了一年多,各方面都很满意后,男生就来姐姐家提亲了。

然而,男生说,他家里的主要关系在小镇,而且现在小镇的发展后劲比我们的城市大。所以,要姐姐放弃现在的工作,和他一起住到他父母的自建房里。他们家里有钱,能给她富足的生活,不需要她出去抛头露面,只要在家生孩子带娃就好。

姐姐和她父母都很吃惊,没想到看起来这么通情达理的男生,骨子里居然是这么封建。这件事很快就在双方父母的僵持不下中,以姐姐和那男生的分手结束。

让姐姐最吃惊的是,才分手不到一个月,那男生竟然又去相亲了,还叫姐姐帮他参考新的女生适不适合结婚。姐姐为自己那二十多天每天以泪洗面和父母吵闹觉得不值,一气之下把他拉黑了。

可是姐姐的很多朋友,一跟那些家里比较有钱的男生谈恋爱,就算自己家里有钱,也会被这样要求。”

袁芳菲眼里的光亮黯淡了些。看着屏幕里的几个人在热气球上唱歌,突然想起朱自清的那句话“热闹是他们的”。

“我家不是那种观念的家庭。你看我爸,论地位论收入,也早就可以让我妈在家里当金丝雀了。但他反而鼓励我妈去创业。我妈只有去和社会接触,在社会摸爬滚打,才能和社会同步,和我爸并肩。

我妈一开始总是赔钱,那时我爸的收入也没那么高。我妈很想和大院里的其他妈妈一样退回家里,还可以省去请阿姨做家务的钱。但我爸宁可借钱让我妈去砸,也不让她回家当缩头乌龟。我妈才一咬牙,硬是撑着公司不申请破产。

如今,我妈能做到这么大,都是我爸在帮她出谋划策的。而我中学时代鼓捣电脑,烧坏了许多主板之类的硬件,我妈就算手头紧,也会给我钱让我自己去调配。可以说,没有我爸,就没有我妈的今天。而没有我爸妈,我也不可能有高元监控。”

高弥章和袁芳菲说起他家的事情时,高铁悄悄开门进来,听到了后半部分。他偷偷把这段话录了下来,发送给高建军和张红娟。

袁芳菲没想到,原来他们一家是这么团结,这么默默地互相支持的。

袁磊很爱她,却不懂得她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每次回来,都是问队友送女儿什么东西,然后到了她高二的时候,还送她一套芭比娃娃。她又哭又笑了好几天,才和她爸说,以后想要送她东西,不如先问她。

袁磊说,那就没有惊喜了,也显得心意不够。

不过他也说,买她需要的给她,总比摆着的芭比娃娃实用。

可谁也没想到,那是他最后一次送她礼物了……

心底一阵疼痛,袁芳菲低下了头。

“高少,舒化牛奶来了!”

高铁适时将手上一箱舒化牛奶送上,放在两人面前的茶几上。这茶几够大,高铁拎着牛奶和拎小鸡一样轻松,放在茶几上还剩很多空间。

“试试这牛奶,有没有广告里说的好喝。”

两个极少看电视的娃,成功地被节目中植入的广告洗脑。高弥章拆了一盒牛奶,插上吸管,递给袁芳菲。

“高少,广告就是广告,总是会有些夸张的,要不他们的产品怎么卖得出去?”

一有空就陪高阿姨看电视的高铁,可谓练就刀枪不入之神功,立即给高弥章和袁芳菲普及抗广告知识。

“你看这节目哈,来,我给你们跳看一下。”

高铁随意地控制鼠标,按了好几个地方。

“你们自己有没有可能真的每天喝这么多盒牛奶?我随便点一下就看到她们在喝牛奶,换做我这种不喜欢喝牛奶的糙人,看着都觉得饱了。”

“高大哥,按您这样,人家的广告效果大打折扣,会不会找你算账啊?”

袁芳菲一口牛奶差点被呛到,她努力忍住把牛奶咽下去后,才一边哈哈大笑一边调侃高铁。

“呵……呵……好像快要到午饭时间了,我过去看看我妈准备了什么午餐哈……”

如果眼神能化为利箭,高铁早就万箭穿心了。他挠挠头,飞一般地朝厨房冲过去。

“高大哥真是身轻如燕啊,这么多家具,他居然一件也没碰到,还能用这么快的速度奔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