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2 章(1/2)
从前的贺嵘、如今的贺桂将军一马当先,身先士卒,率领贺家军追在楚军身后,十分贴心地一路把人送上了楚军战舰。
贺桂心满意足地看着手下的兵丁收割人头,收获颇丰,全军上下喜气洋洋,恰如他此刻的心情,能在皇城脚下大胜一场,善战的名声比在关外打十年仗还要传得快。
贺桂阻止亲兵帮他收拾仪容,他就要这幅拼了命忠心救主的姿态,来博得军功以外的东西,要知道他救下的可是深陷危局的天子啊!别说鄂州出逃这样的黑历史,就算是投敌叛国这样的大罪也能给抹平了。等他在京城站稳脚,就能把母亲接来,不让她再受苦楚。
为了保险起见,贺桂下马来到河边,让人举着火把,以水面当镜子,仔细看了看自己的妆容。自他到兄长军中后,便领着这两千人出了关外,扫荡突厥游兵,跟士兵同吃同住,形象与从前大变,根本不用装,往今上跟前一站,就是一副勤勤恳恳忠君爱国的忠臣相。
他心里高兴,让传令兵先去城中报捷,传令兵刚要走,又被他拽住,说:“说明白,是贺桂来救驾。”
传令兵领命去了。
贺桂稍作修整,率众回城。
此时明月已落,天边未明,正是黎明前最暗的时段。
贺桂遥遥望见城头似乎有旗帜在飘扬,但看不清上面的字,也未曾多留意。
李由桢因被砸伤,特从宫中残存的人中,调来懂些医理的内侍和宫人,伺候左右。
贺桂进了临时的主帅住处,见进出的皆是宫人内侍,更不疑有他,满心都在紧张面圣该如何应对。
李由桢靠在床上任由人摆弄上药,城墙垮下来的时候,他抬手挡了下,所幸没伤到要害,只是左臂骨折。听说贺桂将军求见,他忙挥开上药的医官,起身,正襟危坐等候这位关键时刻出手相救的贺将军。
到底人间有大义。贺家作为李由桓的忠实亲信,在这样的局面下,竟有贺家儿郎摈弃私怨,来救京城,李由桢真心感激。
他也好奇,贺家年轻小辈中从未听说过贺桂的名头,大约是更年轻的后起新秀。
贺桂在门外酝酿了一下,忍住喜色,使劲憋出了些热泪,冲进门内,噗通跪倒在地,喊道:“臣救驾来迟,请陛下恕罪!”
李由桢心里咯噔一下,这贺桂是要干什么?演一出黄袍加身?
周围人都懵了,面面相觑。有心思活络的人,想到此战荣王民心所向,如今贺家都来相助,不正是荣王借机上位称帝的好机会?他们跟在荣王身后,不就是想能挣个封妻荫子么,这么好的劝进之功,怎好错过?
“殿下此战力挽狂澜,于危局之中拯救京城百姓于水火,请殿下荣登大位!”有人出头,自有人跟随,这些跟着李由桢来救都城的人,大多都是前番逼宫之人,若李由桓回朝,他们就算再大的功劳,但是沾上荣王亲信几个字,都落不得好下场,只有荣王登基称帝,他们才有出路。
贺桂闻言,心里咯噔一声:殿下?他偷偷挑眼一看,正位上坐着的竟是荣王李由桢。
李由桢看他抬头,认出是这贺桂正是贺嵘,惊道:“贺......桂?”
贺桂脑子有点儿乱,他在关外吃沙子这段时间,到底错过了京中多少大事?怎么会是荣王守城,今上呢?
可眼下这番景象,容不得他往后退,话已经出口,他若反悔,身边这群荣王亲信不砍死他才怪。贺桂只得咬牙闭眼,头点地,道:“臣贺桂请殿下荣登大位。”
冯光在一边默然不语。
李由桢见了,问他:“冯先生有何高见?”
冯光说:“今上西去长安带走了京城周边近十万精兵,以此时的京城恐怕难以抵挡。”
众人一听,顿时哑然。荣王称帝,皇帝必然回朝夺位,京城留守多是老弱残兵不说,到底皇帝名分还在,有多少人能跟着他们支持荣王,难说,这毕竟不同于楚军攻城。
贺桂那边听皇帝西逃,恨不能宰了那些斥候,悔得肠子都青了。
冯光捻着才蓄起三寸的胡须,说:“若楚军强霸,京城无主,当推举一人暂理国事。可先立为太弟,之后的事再徐徐图之。”
冯光说这话的时候,眼风往贺桂身上一扫。贺桂心道不妙,自己恐怕要越陷越深,难以善了。
他预料得不错,冯光冷眼在一边瞧着,已把真相猜出七八分,眼珠一转,把脑筋动到了手握重兵的贺家头上。
冯光等李由桢收拾妥当,仅剩了二人,问:“殿下,能走动么?”
李由桢打眼看着他。
冯光道:“殿下若能走动,不妨到城中巡防一圈。”
李由桢低头看了看自己这番“惨状”,的确适合收买人心,吃了一碗小米粥,让人扶上马,胸前挂着断臂,昂首阔步迎着晨光,去城中巡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