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浪】(1/2)
青州威海港的竣工, 对于在港中劳作的百姓而言, 只是完成了一项巨大的工程, 两年来的辛苦工作终于获得了回报,主家给他们分配住房, 分配近乎于铁饭碗的工作,甚至还管大龄青年没有嫁娶的事,至于后来韩氏在最大的一处港湾外面建起了高耸的围墙, 他们并不关心。
威海港的投入使用,对于韩庭却不仅仅是一处可供出海的港口而已。
冀州的天津港,青州的威海和青岛港, 吴郡的上海港,会稽郡的永宁、东治、厦门三港, 南海郡的东珠港, 以及开拓中的海南港,从北到南, 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航线。
这不仅意味着南北贸易链不用再受中原战乱的影响, 也让韩氏的军需、兵员运送不用再冒险停靠不属于自己的领土,各处港口都可以提供各艘船只航行所需要的淡水和停靠休整。
这是充满希望的一年,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韩庭在天津港登上了服役七年的“天津号”, 第一次将要巡查这些散落在漫长海岸线上的所有港口。
而跟在“天津号”后面的, 还有十几艘南下执行任务的大船。
诸葛亮一上船, 就开始絮絮叨叨:“真是不凑巧啊, 稷下请来了郑公, 原先我还期待着能听听郑公讲的第一课,这下是泡汤了。”
诸葛亮口中的郑公,就是号称“硕儒”的郑玄,他一生遍注儒家经典,著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世人称之为“郑学”。
郑玄是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韩庭自然也心下往矣,只是这些年来他一直与郑玄错过。
黄巾起义刚刚爆发之时,无暇寻找郑玄;黄巾军攻占青州之时,郑玄不知下落;韩庭迫降孔融之时,郑玄尚未回到青州;及止迎回天子刘协之后,郑玄才回到了故乡高密,受邀前往学宫授业,可这时候,韩庭又出海南下了。
数次错过,不可谓是一种遗憾,而且郑玄已经七十四岁高龄了,恐怕以后也不能长时间在学宫担任业师。
“诸葛公子,出海可不能说‘泡汤’,这是忌讳!”
说话的是鱼丽的妹妹鱼薇,看着约莫十七八岁,穿一身青色的翠烟衫,虽不是可爱如天仙,但看着一脸朝气。
鱼薇说话做事都让人无可挑剔,她哥哥鱼丽随着徐荣进入军中锻炼,而鱼薇就暂时接替了阿娇的工作,负责在韩庭身边照料一些事务。
鱼薇是第一次出海,心里头既有兴奋也有忐忑,这里是未知的大海,深不见底的大海。
她多少听过一些老渔民和衣坊的婶婶们说,出海不能说浑话,诸如“翻了”,“倒”,“死”,“盐”,这些是万万不能说的。
诸葛亮说的泡汤,岂不是泡在海水里了?这也是不吉利的话。
听完鱼薇的一番话,船上经验丰富的老船长一脸的皱纹都散完了:“还是小姐懂事啊。”说完又用一种恨铁不成钢的眼神看着甲板上拉帆,检查船体的水手们:“这些年轻人就不得行,还是学堂里念过几年书的,海上有海上的规矩,水里的妖怪就专吃你们这种乱说话的,以后可学着点!”
鱼薇吐了吐舌头:“我可不是小姐,船老大喊我丫头就好。”
船上的水手们大多是在天津港校区开过蒙的,虽然学习成绩不咋地,但耳濡目染下,对于那些鬼神之说向来嗤之以鼻。
平常船老大的话他们是言听计从,挨了教训也只能往肚子里咽,可今天有主人在,有几个水手胆子不免大了几分。
“船头,学堂里教我们要破除迷信,什么鬼神,我们都是不信的!”
“就是就是,主人此前还带头灭蝗,就是那蝗神又如何,不照样都下肚了?那味道,我如今还想着呢!”
“是啊,主人都不信鬼神,我们更是不信了!”
船长脸上的皱纹一下比之前还要深几分,脸都黑了。
韩庭也感觉到数十道灼热的目光落在他身上,他有些失笑,破除迷信,还是他当年首先提出加到教材里面去的。
韩庭目光放在那些年轻的面孔上,笑道:“迷信是什么?迷信就是愚昧无知,害人害己的东西,是一种有害的信仰。而信仰嘛,不绝对都是害人的,当中又分为有害信仰和无害信仰,所谓迷信大多是有害信仰。”
当时就有水手被韩庭给绕晕了,放下绳索问道:“主人,信仰是什么?有害信仰和无害信仰又是什么?”
望着众人殷切的眼神,韩庭叹了口气,果然很多教化还是没有做到位,文教毕竟是一项长远的道路。
“信仰是你们的信任所在,也是你们的价值所在。就好比你们信任韩氏能带给大汉百姓太平安康。修路为的是能让百姓出行方便,贸易通达;挖渠为的是让百姓种下的粮食有所保障,五谷丰登;出海为的是从南边带来更多的物资粮食支援中原,巩固大汉吏治外的不毛之地。这些所有的事情,都是将来能让百姓们安居乐业的基础,是你们每个人付出体现的价值。”
“所谓有害信仰,更多会让人丧失理智,生病了不去医堂看病,偏听太平道说喝了符水可以治病;蝗虫来了不积极扑杀,反而去祭拜蝗神,可最后死的都是百姓。”
“我不信鬼神,但世人应该尊重习俗。这是祖宗在古时候留下的生活习惯,是历史留给我们的遗产,除夕、元旦、人日、上元节、寒食节,都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和祭祀礼俗。出海曾经九死一生,如今就是韩氏的大船,也不能保证永远一帆风顺。不管你们漂泊再远,也一定要活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这是信仰,活着的信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