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1/2)
成亲当日, 宁老伯祖四处打听到了郊外宁家大宅。
宁银看着那来来往往的人激动得合不拢嘴:“这可都是达官贵人, 只要攀上一位, 咱们家以后……”
敲锣打鼓声愈来愈近,看清那红鞍马上的人时, 宁银的话卡在了喉咙里。
“是他!”
那两个小子也认出了宁大郎:“爷,是那个把我们告上官府的!”
宁老伯祖一愣,随后便道:“那咱们今天就更要进去喝他一杯赔礼酒了……”
“大郎!大郎!我是你伯祖啊!”
宁老伯祖朝迎亲队伍挥着手, 宁大郎目不斜视, 十几个家丁却组成人墙,将宁老伯祖一行人拦下。
“这是第几批了?认识的不认识的都能来认亲啊!”
“这算什么,前几天还有个乞丐上门了呢, 据说冲撞了忠孝侯……”
旁人特意远离宁老伯祖他们几分, 以表示自己并非一伙的。
“我们真是亲戚, 我是他嫡亲的伯祖……”
宁老伯祖扯着嗓子道。
旁边的人嬉笑:“宁家连远亲都请了, 您要真是亲伯祖, 拿着请柬直接进去不就行了……”
“……不孝之人……”
宁老伯祖的怒骂声被淹没在震天动地的鼓声中, 最后无论宁老伯祖说什么,他都只能和那些看热闹的人在外吃长席, 就是无法进宅院一步。
“……让人写下来!让世人看看, 这考上探花就不认人的嘴脸……”
宁老伯祖使劲的吃着, 然后嘴里含糊不清的说着, 宁银满脸愤慨的点头, 听着那高墙内的笑声, 满心怨意。
成亲后不足半月, 宁琅就接到了前往南方的密令,允许携带家眷。
徐一针留在了京城,随宁琅同行的有蒋大几人,以及据说要南下游玩的忠孝侯。
乾化六年,被后代史学家誉为最重要的历史改革——乾化改革运动悄无声息的开始了。
乾化七年关坊市,设集街,三大城设夜市;北方设互市,南方设口岸,年入大幅增多;
乾化八年兴修水利,开荒地,北方兴将兵法;
乾化九年废明经科,进士科考再无诗词,专考经义策文,乡试、院试改一年一次;同时整顿太学,开始重视墨家、道家、阴阳家……无数隐士家族出山;
乾化十一年减农赋,重征商税,期间有人反对,但很快便被镇压,史称商贾之乱。后因南方最大的海商宁家带头同意,其他和宁家交往颇深的商贾也陆续依法上税……
宁琅获封永安候,兼任镇南将军。
乾化十二年初,南方动乱,宁家五将带不足一千人马出征,收南岛之地,宁家军威名远播。
后宁琅上言道五将乃王小将军教导之功,王家将领再次炙手可热。
乾化十五年,百家争鸣之状再现,墨家研发诸多工农器具,动力学和静力学陆续被提出……
乾化十八年,科考改制,改数、墨、儒三考。
乾化二十三年,宁琅回京,入太学任职。据史官记载,其任职前曾与文帝争执不休,文帝愤砸白瓷杯……
次年,宁琅嫡女宁嫣参加科考,天下哗然,士子皆骂辱人矣。
宁琅于朝堂上回应:“若不如女子,何以为官?!”
后见文帝默认此事,南北士子少见齐心合力,但凡读过几年书的皆参加此次科考,以证女子不如男。
宁嫣县试获案首之名,众士子不服,县官散出众人答卷,异议声顿减。
后接连府试、院试、乡试……
宁嫣数、墨皆为最高,策文鞭辟入里、直指要害,倒是经义略显薄弱,但总分仍旧最高。
乾化二十四年,宁嫣以一纸策文被点状元,同年,与宁家交好之家女子亦参加科考……
——
“宁嫣就是咱们国家历史上第一个女状元,也是第一个参加科考的女子,从她之后,女子参加科考便成了常事……”
通史课上,白发苍苍的老教授正在解说历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老师,宁琅是不是外星人啊!”
下面的学生明显对宁琅更感兴趣,男生惊叹于其建立的功业,女生则是感慨其才智。
“确实有这种传言,”那老教授放下书,“曾经有本野史记载,宁琅七十大寿时曾以心愿之名请文帝说了一句话,那句话到底是什么现在已不可考,但当时的史官孙家家书记,那话与仙女有关。”
“文帝说了那句话后,没几天宁琅就薨了,所以有人说,宁琅是外星派来帮助咱们发展的,文帝说的那句话就是他离开的钥匙。”
“但是这些记载真真假假,也只有当事人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就好比那传言中的见神杀神见佛杀佛的宁家五将,根据其记载的时间推算,他们南下时已经是五个老头子了,事实上是因为十几年的教化,当时那些南方的部落都知道跟着大梁有肉吃,所以那些部落的长老为了让自己成为大梁人,还得给五将送礼……”
“不过那五位的练兵之法倒是有点意思,你们有时间可以去看看《五将兵书》……”
“还有和宁蒗关系不菲的药神徐家,其发家史也跟一样离奇,喜欢的都可以去看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