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谁还不是小仙女啊[快穿] > 第 57 章

第 57 章(1/2)

目录

“装腔作势, 能有几个钱啊就带娃去银楼!”

那鞋破洞的人冷哼两声, 掌柜的低头拨弄算盘, 没有接话。

“我去看看这人能买些啥。”

那人说着就往银楼门边去,只是不进去, 就靠边站在。

“……这都是新样式,京城那边传来的……”

宁蒗看着那些不同款式的簪、钗、笄、步摇、花钿:“你帮我这几个闺女选几样。”

“哎!”掌柜的一听是大客户,急忙应了。

“爹,我就不买了。”

李翠儿摆手, 这公爹给婆妹买簪子, 她一个做儿媳的也跟着要,不太好。

“都买都买, 都是自家闺女,你客气什么。”

宁蒗让几人看掌柜的挑出来的银首饰:“有那种适合小姑娘的金首饰也可以看看。”

掌柜的看几人穿着,立即推荐了小小的金丁香耳环, 还有金钗和簪子, 因为二丫三丫都属于金钗之年, 李翠儿已经挽了妇人发, 得用簪子盘发了。

几人都推脱着不要,宁蒗手一挥就让掌柜的全包起来了, 统共加起来也只花了九两银子,银首饰每人还能分两样呢。

“爹, 我也要。”五丫头见没买她的, 瘪着嘴就要流眼泪。

宁蒗摸了摸她又黄又少的头发, 有些担心她未来的发量:“行, 你要啥?”

店里少有这种小娃可以带的东西,看了一圈,就只有一个银镯刚好合适,花了几钱银子买下这小银镯,五丫头乐得露出牙床,幸福值瞬间到了100。

宁蒗带着几人出门后又去了布店。

那好事的已经怔在了原地——这宁家这么有钱啊?眼睛滴溜溜一转,他心头就冒出了一个主意。

布匹也是买了不少,恨不得把人家布店搬空。

“你们这么小就没了娘,爹不对你们好谁对你们好?还有你爷和奶,多少年没穿过新衣裳了……”

提到了长辈,这布匹不买也得买了。

买回去老太太又心疼得直咧嘴,也不知道这儿子是学了谁,身上的衣服也就两三个补丁而已,硬是被他说得不能穿了。

“大娃,你想念书不?”宁蒗回去后觉得对大娃有些愧疚,“你要是想念书……”

“爹,我不想念书,我只想养猪。”大娃打断了宁蒗的话,“念书又不能挣银子,还得倒贴钱。”

行,这是个爱钱的。

“养猪可挣不了多少钱,”宁蒗细算给大娃听,“每头猪崽买的时候八十文,卖的时候整只猪算五文钱一斤,咱们家的猪一年能养不到两百斤,所以一只猪一年最多只能卖一两银子……”

“就算是养得多,那一年三四十只就到头了,再多只能赶着去临县卖了……”

“一年只能挣三十多两银子,家里这么多弟弟妹妹,四娃还要读书,完全不够用,爹还想去府城买大宅子住哩。”

大娃本想说这一年几十两已经很多了,还有卖豆干的钱哩,但是听他爹这么一算,好像确实不够用。

“今儿光买首饰布匹都花了十几两,以后总不能让家里人都穿破衣服吧……”

宁蒗努力的给大娃灌输一个思想——靠这种简单的养猪卖豆干,是没法发财的。

而且他也没打算一直养猪,只是想做个试验罢了。

“那咱怎么办啊。”大娃叹气,他实在想不到能靠什么挣钱。

“这样吧,以后我带你去各个地方看看,看得多了咱们就知道该怎么办了。”

只是这样,养猪的事又得交给别人,宁蒗一时没想到合适的人选。

话说那轿子上的人一直看着宁蒗进了银楼,但也没几个人认出那是本县的知县大老爷。

“那宁疯子倒是有些意思。”胡知县和师爷走着,“上次收树叶那事我也听说了,好些人都叫他败家子呢。”

那张师爷笑着:“今儿听他这话可不像是个疯子。”

“大智若愚啊。”胡知县感慨了一声,“听说以前家贫,这会儿都能进银楼买东西了”

张师爷略一沉吟:“大人,要不让人去看看这宁大红平时是在做什么。”

“行,你带人去看看吧。”

胡知县也就随口这么一说,但是没想到张师爷尽了心,倒真抽时间去宁家村寻了宁蒗。

那会儿宁蒗正在思索如何发家致富,就听说县里的师爷来了。

“……知县大人也是听说,就是好奇那桉树叶子能用来做什么……”

宁蒗露出白牙:“我就是用来喂猪,家里谷壳不够。”

“那为什么不直接买谷壳呢?”

“那时候没有卖谷壳哩。”宁蒗眼眸微亮,“这桉树叶子比谷壳好,猪吃了长得快。”

老太太在外面听着非常担忧,这可是县令大人的师爷啊,专门代表县令大人办事的!这会儿来了总感觉自家的豆干方子和养猪法子要被拿走了。

其实这师爷还真看不上这养猪的法子,但要是有人能让全县人多个收入,这可是极大的政绩啊。

“你把那法子写下来,我去和县令大人回禀,若是做得好了,说不定封你个税课吏当当。”

税课吏是负责收税的,在县令的眼里这是不入流的小吏,在百姓眼里,那就是大官。

不过张师爷也就随口这么一说,税课吏可不是想安排就能安排的,得等有名额,也就是得有编制才行。

“知县老爷有令,我也不敢不从,只是我不大识字,那桉树主要就是得切碎发酵……”

宁蒗细细的把制桉树叶子的法子说了,张师爷慢慢的记下了,也没多待就回去禀告了胡县令。

胡县令轻敲着桌面:“明儿你把宁大红叫来县衙。”

张师爷没想到胡县令竟然要亲自见那宁大红,颇有些惊讶。

“小瞧人家了吧?”

“自从宁家开始收树叶,也不是没人试过用那桉树叶子养猪,发酵这事也不是什么秘密,瞒不过别人。”

“可是那些人养的猪就是不如宁家的长肉快,而且整天冲这里撞那里的……”

张师爷没想到那笑起来憨憨的、问啥说啥的人竟然还留了一手。

宁蒗去了县衙一趟,回来村子里的人看他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劁猪的事告诉了县令,还把自个儿写的如同天书般的记录册给县令大人看。

胡县令也没看懂,只知道宁蒗说那猪吃了某几种草叶混合的猪食,就能长得很快。

然后谈到最后,这饲料方子和劁猪好处自然呈给胡县令往上递了。

“爹,咱们家的方子凭啥要交给……”

大娃喂猪的时候都想哭,自家爹辛辛苦苦找出来的东西,别人不费吹灰之力就拿走了。

“这是好事,由县令往上报,知府大人试验批准后很快就能流传开来,以后猪肉就便宜了,很多人都能吃上猪肉。”

大娃低着头:“可是别人吃不吃得上肉和咱们又没什么关系。”

“怎么没关系?大家都能吃上肉是不是手里钱就多了,手里钱多了咱们挣钱就容易了啊,你想想咱们卖豆干跑去县城而不是在村子里是不是就是因为县城里的人比村里的有钱?”

大娃仔细想着这个逻辑,越想越觉得好像是这么个道理。

四娃也蹲在门边,歪着头思考宁蒗的话。

没几天,宁蒗就送四娃去了先生那儿,和那先生聊了几句,对蒙学的见解确实不错,只是每年光束脩就得六两银子,更别提四节八礼。

这年头即使再清贫的读书人,在很多人眼里已经是有钱的象征了。

所以很多乡户人家想找读书人家的娃当女婿、当媳妇,更多的原因不是因为读书人了不起,而是因为经济原因。

宁蒗大致已经差不多确定饲料的各种比例了,正想着等猪出栏就报上去,结果又有人来给他说亲了。

“……今年十六周岁,虚岁刚满十八,盘儿亮,特别是那眼睛,忽闪忽闪的;条也顺,比你们家早前那位还高一些……”

老太太一听这条件就动了心:“这么好的条件,怎么想到来我家了。”

“……她家穷,爹娘要十两银子的彩礼,还要首饰,就一直耽搁下来了……”

老太太心里盘算着十两银子找个这样的媳妇也不算多,但嘴里还是连连咋舌:“哟,这可是十两银子,又不是十文钱,得找多好的媳妇……”

“姑娘不仅漂亮,而且特别能干,你去他们村打听打听……”

“要说她那爹娘,确实不着调,但是以后和你家大红成了亲,难不成你还治不了……”

越说老太太越是心动,面上不显:“行吧,我再看看。”

那媒人也不急,笑着就出去了。

媒人前脚刚走,老太太后脚就拿起针线出了门,宁家村也有那村子里嫁过来的媳妇,得去打听打听情况。

宁蒗知道这消息已经是三天后了。

老太太基本已经确定了这个事,把宁蒗叫去:“……我都打听过了,又勤快又机灵,年前成亲今年家里还能热闹热闹……”

“也不大办,就随便弄点红布就行了……”

宁蒗边听边摇头,老太太急了:“要是错过这个村可就没这个店了,你去哪儿找这么合适的黄花大闺女?其他的要么老要么丑要么还带着娃……”

这十六岁的小姑娘,也就刚上高中的年纪,他实在是难以接受。

“娘,我还不想成亲。”

“你今年三十四了,这两年还有人愿意给你说亲,等过几年你试试?看谁还给你个老鳏夫说媳妇!”

宁蒗一听就知道老太太十分生气,连老鳏夫这都骂出来了。

“这事听我的,你什么都不用办,那十两银子我也帮你出了……”

听着老太太这口气,宁蒗压根没有反对的机会。

当天宁蒗蹲在门边想了半个时辰,悄悄咪咪的去找了大娃,父子俩合计了一会儿,又去找了宁家老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