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宋穿之东坡妻 > 千秋节

千秋节(1/2)

目录

八月十五, 月明星稀, 风朗气清, 七喜在院中摆了一座各色鲜花、鲜果还有糕点果子垒成的小山,用来拜月祈福。

等她将三牲五畜摆上桌案的时候,偷偷溜出门的阿弃也回来了, 身后跟着一群附近的孩子, 都缠着王弗,甜甜腻腻地唤她“夫人”,讨走了案上的点心。

苏轼从前衙回来,王弗帮他取下官帽, 放在衣架上, 忽闻他一声叹息,回身抱住王弗, 道:“良辰美景,却是各自忙碌,你我夫妻二人,何时才能偷得浮生半日闲, 到处走走呢?”

如今不比在凤翔府做签判,做完了分内事, 可以到处游玩, 上头有知府和通判顶着,怎么也轮不到他操心。现在他是一州之长, 虽则草台班子已经搭建成形, 手下分工明确, 效率极高,但总有些大事或杂事需要他拿主意。

比如百姓们请命,要在万安桥旁造一生祠纪念蔡襄,便有人说,苏轼夫妇才来泉州府不到一年,却剿灭海盗,广开商路,整顿茶业,扶持盐业,功绩明显,百业待兴,一片繁荣景象,也应该同受供奉。王弗也是第一次以女性身份受到这样的拥戴,如此明显地感受到海滨城市的开放性,想到现在已见端倪的“妈祖文化”,其实也不足为奇。

而济世医学院泉州分院,以及大宋第一所海事大学,也已经在筹建之中,在王弗的构想中,这所海事大学,初步分为造船、航海技术、对外贸易、外国语翻译以及海洋养殖、海洋捕捞、海洋保护等专业。

王弗如此热衷建校,自然是因为,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一类知识传播出去,最好的办法就是开学校,苏轼急需各行各业的人才,因为他们王氏学堂出来的人,就算是一年一批,也完全不够用,现在又多了来抢人的。

王家广受关注之后,他们家的王氏学堂,每日车水马龙,都是前来拜访、求学、取经的。因为多年以来,王氏族学收学生不论男女,而且大多是弃婴、孤儿以及与王氏有关系的人,很少有与他们家毫无关系的人进入学堂求学,而现在,仁宗的态度已经表明,王氏族学培养人才的方式值得一学,所以才吸引了一大批来自五湖四海的求学者。

学堂再大,也容不下这么多人,而且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王弗并不想因小失大,于是叮嘱王方,一定要守住规矩,不能破例。王方紧急派了王瑾回到益州府,处理族学的事,他们准备开办一场教学研究会,请教育界同仁齐聚益州府,将王氏族学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无偿分享出去,并且允许各大书院派遣观摩团队,在王氏族学进修半年。

不必王弗操心,王瑾也能够独当一面了,谁也料不到,当年那个“一事无成”,被人认为将会毫无前途的王瑾,今时今日,已经大变样,完全蜕变成了一个合格的大家长,能够承担起家族的责任了。

而且,在今年的科举考试中,王氏二房长子王琨,幼子王瑭,同登进士,王琨排名第两百四十七,王瑭年仅十九岁,就以排名第十五的好成绩考中了进士,他的策论文章,锐意进取,新奇而不失稳健,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在他们的同科中,还有一个闪耀大宋的天才,二十岁的王雱,取中探花,金明池打马游街的时候,引来半个东京的百姓围观,人皆赞叹,认为他才貌可比潘安。没看他们三人户籍的,或许会以为他们同出一族,再现了嘉佑二年林氏四兄弟的辉煌。

王雱本就因为王安石备受关注,如今取中探花,他的试卷也被公开评判,几乎挑不出什么毛病,完全有做状元的资格,可能是仁宗觉得他的文章进取得失的心思略重,所以才把他定为探花。但毋庸置疑,他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世人皆道,临川王氏多奇才,将会盛极一时。

有趣的是,王雱以探花之位力压状元,受到了最多的关注,而出自青神王氏的王瑭,也掩盖了所谓状元的锋芒,成为本场科举的二号人物。这两人在东京几乎是同进同出,各种讲学、论辩会上都可以看见他们俩的身影,而且两人每月一篇文章,都前后发表在《和乐小报》上,你追我赶,乐此不疲,既是最好的朋友,也是最好的敌人。

青神王氏的年轻一代,也终于在朝堂上展露风采,而王瑭,完全受到王氏教育长大的典型人物,在众位新科进士中就显得格外与众不同,王氏族学在科举上的竞争力也因为他的横空出世,得到了证明。

王瑭前不久还写信给王弗,对她诉说自己学习的刻苦和考试的曲折不易,不过三两句,就偏到谴责王雱事事与他争先上了,王弗其实极高兴,他能与王雱成为好朋友,有这样的良师益友,就算王弗不再教导他,他也会成长为一个如苏轼一般的好官。王瑭打小就和王弗一起生活,几乎是她看着长大的,说是她的第一个孩子也不为过。王弗一直十分为他骄傲,他不止在学习上天赋异禀,很像王弗,性情也是最像王弗的,理性的乐天派,永远的实用主义者,善良开朗,待人真诚。

仁宗关照,将王瑭派往苏轼曾待过的凤翔府,任一县令,凤翔府离东京近,他可以时常回东京,而王弗的二叔二婶,也早就搬到了东京,与王方赵氏同住,这样一来,几乎全家人都在一起,连梁文修,也在京畿为官,三娘便常常带着梁音、梁韶回娘家小住,在写给王弗的书信中,屡次提及希望苏轼不要再外任为官,这样他们一家人就能团聚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