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1/2)
饭后,江爵在公告栏前看了一下,找了个办讲座的阶梯教室。他说要等光线,三点之后再出去,这个时间听个讲座刚好。
到的时候讲座已经开始了,可能因为周末来的人不多,坐得稀稀落落,我们从后门进,随便找了位子坐下。讲座是现代工程与应用学院举办的,内容有关动力演变史,从蒸汽马车到现代汽车、火车、火箭的能源与动力原理,分析当前的资源发展,展望未来动力与交通工具的新趋势。
内容有趣,主讲人幽默,全程下来并没有人提前离场。我们现在回顾一百年前的人们对未来的想象,与真实的情况对比,能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地方。前人富有创意,我们还需努力,再过五十年,也许现在不可思议的幻想都变成了现实呢。
我就知道江爵是不会打发时间的人,一场讲座收获满满。
从教学楼东边出来,面前是一片草地,已经覆盖了一层渐变金黄,旁边的银杏树还不算光秃秃。这里被老建筑包围,本来也是校区地标,游客很多。胖嘟嘟的小孩在草地上玩耍,捧起落叶洒向空中,像在玩雪一样,江爵在拍他们。被树枝分割的天空,红柱白墙的屋角,落叶下的屋檐,我跟着他的角度想象镜头中的画面。
一位老爷爷拿着卡片机走过来,请江爵帮忙与背后的建筑合影,我跟过去,两位老人挽着手笑得很开心,江爵换着高度来回拍了好几张,我从屏幕里能看到,他们一定很满意。
事实如此,老人拿着相机夸赞道,“还是用这种相机的人会拍照。”以为我们也是来观光的,问要不要帮我们拍。我看向江爵,他迅速解开带子,将相机交给老人,于是我们在城大的百年老楼前有了第一张合影。
老人心情不错,也很健谈,“你们还是高中生吧?我和太太曾是城大前身的学生。城大不错,你们可以考虑考虑。”我连连点头。
往操场走的路上很安静,我忍不住说:“我以为你会拒绝。”
他看了我一眼,我也在看他。
“我自己的习惯吧,很多人一辈子可能只有一次机会去某个地方,我会尽量帮他们拍出完美的照片。同样,如果他们有什么需求,我也尽可能满足。”
原来如此,虽然这对老夫妻曾经是城大的学生,但是没有一成不变的风景,在熟悉的地方留下纪念是很有意义的,而且年事已高,来得机会也不见得多,更不好浪费他们的好心。
我发现江爵的理论总是能说服我。
·
城大在绝对的市中心,周围很多商圈住宅,还有老城区的痕迹,一直都是开放式校园。一到傍晚,很多游客和周围的住户在校园里遛弯,还有在操场锻炼的,实在是很亲民。
我们坐在跑道旁的水泥台阶上,西斜的日光透过稀疏的叶间留下变幻的光晕,操场上踢球的跑步的散步的拉伸的,熙熙攘攘,又互不干扰。
我手中的银杏叶握了一路,举起来对着太阳转了转,红黄交替,除了翘曲的边缘有点发暗,每一条脉络都清晰可见还摸得着,按照绝对正确的弧度排列。
江爵举起相机的频率变低了,也不起身,估计感兴趣的画面不多。
他将相机递到我面前,问我要不要看。乐意之至。
就像我不知道怎么评价一食堂的糖醋小排,我也无法用语言描述照片的好看。抓拍的银杏叶纷纷扬扬,仿佛在下黄金雨。静态的景致里,光线焦点景深恰到好处,有种与校园相称的古朴质感,每一张都是现成的明信片素材。
他好爱拍景,只有几张人物,也不是什么帅哥美人的特写,而是夸张的或灵巧的动作融入背景成就的有趣瞬间。
“之前听女生们讨论拍写真,好像挺流行的。”
“商业棚拍和街拍都比较流水化,我倾向于自然的人物状态,这种跟拍的摄影师太少了。”他接着评价,“我觉得你会喜欢后面一种。”
嗯?我确实看得少,有机会找找看。
我继续翻着照片问他,“那你觉得拍风景和拍人物有什么区别呢?”
“人会说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