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征和 > 02

02(1/2)

目录

檀灯并未料错,霍锦城的确急于面圣,而且亟不可待。沈雁栖和白居北还在城门处接受禁军盘查,他已孤身一人怒气冲冲地逼近御书房,解了蓑衣,抬腿就要往里闯。

“诶呀!护国公!您回来啦?”

“你是谁?”霍锦城扫了眼拦住他的老内监,没认出对方的脸,就不再挂心,转言道:“不管你是谁,快去通报一声,就说我有要事求见!”

“奴才唐喜,是新上任的内监总管。”唐喜不慌不忙地行礼,见霍锦城根本没注意他,只好听命地进去通报。

片刻后,御书房里传来一个稚嫩娇憨的声音:“堂哥回来了?快进来!”

霍锦城解下佩剑扔给站在门口的御前侍卫,快步进了书房。

御书房里只有寥寥四人。霍锦城匆匆扫视一眼,征和帝坐在御案旁,手里拎着一支笔,身后立着唐喜,两名辅政大臣一左一右坐在下首看奏折。

左边的是太傅钱昶,字明山;右边的是丞相柏光,字清辉。

霍锦城单膝跪地,抱拳行礼。

征和帝兴奋地起身虚扶一把,开心得眼睛都笑成了两弯月牙:“堂哥终于回来了,朕还担心你回晚了赶不上过年呢。”

御书房里有大臣在,霍锦城客套地回了句:“谢皇上挂心”。

钱明山与柏清辉显然意识到两人之间有事要密谈,先后告辞。

等御书房的门被守在外面的御前侍卫阖上后,霍锦城才起身,皱眉道:“恕臣冒犯,臣有一事不得不问。”

他语气中透着不加掩饰的怒意,惊得征和帝慌忙起身,招呼唐喜看座奉茶,讨好地笑道:“堂哥生气了?”

霍锦城也不多客套,坐下道:“敢问皇上,那桩婚事到底是怎么回事?臣已上书婉拒,难道皇上不曾看见?”

“朕......朕看见了......也没办法啊,”征和帝瑟缩着坐回龙椅上,让唐喜将旁边小桌上一叠盖着红布的奏折搬给霍锦城。

霍锦城随手拿起最上面那本奏折,刚一打开,就被抬头惊住了。

“辅政大臣、太傅、肃州侯臣钱昶,辅政大臣、丞相臣柏光,刑部尚书臣董世仁......诚奏,为护国公与檀灯婚事......”

这份奏折由太傅钱明山牵头起草,二十余名文武大臣联名上奏,洋洋洒洒近千言,字里行间,明言暗示,都是赐婚之意。霍锦城一目十行看过去,还见到几句奇语,大意是若皇上不同意,则是自毁长城,让他越看越惊讶。

“堂哥——”征和帝拉长声音,带一点讨好与解释的意味道:“不是朕强要赐婚,是二十多位重臣联名上书,要朕念五皇叔忠心为国,念你战功赫赫,将檀灯赐婚于你,留五皇叔一线香火。你婉拒的事,朕在大朝会上说了,结果又有旁的大臣递折子附议太傅他们,朕......朕怕。”

征和帝眼神示意放在霍锦城面前的那一叠。

霍锦城恨铁不成钢:“您怕什么?您是皇上啊!”

征和帝皱着脸,极为委屈:“可......可父皇说万事听辅政大臣......”

霍锦城想起自己也是五名辅政大臣之一,却根本没参与过集议,长叹一声,将奏折呈回,久久未能言语。

征和帝见他不说话,想了想,又翻出一张红纸递给霍锦城。

霍锦城接过,匆匆扫视几眼,发现这是份遣册,第一页左侧写着太后、镶金嵌宝玉弥勒佛一尊,沐太妃、百子千孙锦被两床,贤妃、五尺红珊瑚树一株等字样,右侧则写着钱明山、凌虚子字画十幅,吏部联名、城郊桃花庄园一处等字样,第二页则写着燕三娘绣坊、金绣灯笼锦嫁衣两套等一些琐物,甚至还有个春生戏班,旁边写着《抬花轿》一出。

簪花小楷足足写满了三张大红纸。

征和帝小心观察霍锦城脸色,见霍锦城面露不解,忙递眼色给唐喜。

唐喜只好硬着头皮补充道:“国公爷您有所不知,七月末您围了月戎王都,民间就有呼声说要赐婚,八月初太傅递了奏折,凑巧被太后娘娘知道了。”

霍锦城抬头,面无表情地望着他。

唐喜干咽一声,声音越说越小:“娘娘说要亲自操办,内务府便着手准备了。因您推拒,太傅带人守在御书房外老半天,皇上也是逼不得已啊。”

他用手中拂尘的木柄点了点遣册,支支吾吾地道:“这是内务府登记的礼单,左列是宫中为您预备的聘礼,右列是大家给居士凑的嫁妆。”

霍锦城复又低头看向手中的遣册。

唐喜打了个冷颤,放松下来,小声补充道:“日子定在腊月初三,时间还早,应该有许多贺礼还在筹备中。”

霍锦城怔然出神。

一直以来,坊间传闻他是个孤星,会克死人,愿意亲近他的人屈指可数。而他接手他父王的职位,四处征战,独自过活,也乐得清净,却不料,还有这么多人关心他的婚事。

到底是谁要把檀灯安插在他身边?还是说,这真的是为他着想?

他不禁回想起白居北的话:檀灯有许多信徒。

那些所谓信徒,真的不怕檀灯被他克死吗?

征和帝一直在观察霍锦城的脸色,见他眉头渐渐展开,心情似乎好了些,壮着胆子慢慢走近道:“听说檀灯一直在为堂妹做法驱邪,似乎已有了成效,堂哥何不先回府看看,再做决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