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1/2)
到这时唐僧终于想明白了,他说:“啊,我终于弄清楚了。你们玉米库存二点七亿吨了,每年还照样要进口七百万吨。消化不了,还得花着巨额的保管费把这七百万吨玉米保存起来,有的已积压八、九年了,现在又面临着腐坏的危险,也是这个条约带来巨大危害的结果呀!我还明白了,面对被迫进口过量粮食的巨大压力,当局无奈地默不作声、三缄其口。一些人撰文公开透露进口的粮食的数量也是还有所保留的,其实这个数字是巨大的。因此在什么物品都涨价的情况下(包括粮食生产用的农药、化肥、耕、播、收及人工费用。),偏低的粮价却稳如泰山,使人们种粮无利可图甚至亏本,人们被迫撂荒弃荒,许多土地流转的承包大户因种地赔的血本无归纷纷退租。面对汹汹的舆论,你们当局不是置之不理而是有难言之隐别无它法呀!”
说到这里,主持愤怒地抨击当前的舆论道:“目前,讨论农业的文章连篇累牍、车载斗量,数不胜数,可一些无耻的文人学者不去大胆公开地揭露批判先腐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罪恶,而牵强附会百般狡辩一味媚上地说外国的粮食价格比国内的如何便宜,品质如何如何好,国内确实需要,来忽悠大家。要知道进口的洋粮即使再便宜也是要掏钱的,人家是不会一分不要的白白送给你。比如说超市里的东西,人们也很需要,他们咋不买呢?因为购买时需要付钱啊!还有一个学者更为可耻。他竟然强词夺理地胡说什么:‘进口的七百万吨与二点七亿吨的库存相比,那又算得了什么呢!’。再有一个学者公开称赞:煤国使‘国人吃得好。’无耻,简直是无耻之极。还有一个学者撰文说:‘进口煤国粮食是国人明智的选择,是必须的。’一派胡言,十足的恬不知耻的大汉奸。”
沙僧听了主持的这一番颇有道理的说辞,便改变了自己的态度:“你们汗国十几亿人,自己有地不种,人们没事干。而粮食被迫进口,把这个生产粮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白白地让给了外国,这种局面太可怕了。”
唐僧也担忧地说:“粮食是人们生存的命脉,你们吃的粮食被迫大量进口,那就是说你的命脉就被外国人控制啦!万一你国遭遇连续几年的自然灾害或遇到战争,粮食奇缺了,外国人再借机涨价或者不出口卡你们脖子那该怎么办呢?”
悟空插话道:“那么你们的粮食安全就会遭到巨大威胁。”
沙僧担忧地说;“过去,你国的粮食虽然有点紧张,还凭票供应。但人们从来不考虑粮食安全有什么问题,现在进口外粮却成了一个随时都会爆炸的炸弹,也成了一些有识之士十分关注的热点。”
接着主持忧心忡忡地说:“煤国一位前国务卿说的很明白‘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还有一位官员说的更深刻‘粮食就是一种武器’。可我们的当政者也知道这个巨大危害受这个不平等条约的限制也是奈何不得呀!因种地苦,种地累,种地不赚钱,现在外出打一天工能买几袋面粉,谁还在家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土里刨食呢?因而就出现了时下七零后不愿种地;八零后不会种地;九零后不提种地;零零后不知种地的怪象。村里的中轻年人都外出给新兴的资本家和老板打工挣高报酬去了,农村当前普遍成了老人、妇女和小孩的世界。种粮食在‘分田单干’的模式下,它是劳动强度颇大的体力活,老年人年迈体衰,妇女们身单力簿,他们勉强还能种一些土地,成片的土地杂草丛生,已荒芜好多年了,这种局面实在令人恐惧啊!有一个学者振耳发聩地说:‘煤国把我们李圣人倡导的基本国策偷偷地学去了,他们是坚持‘以粮为纲’,大量地生产粮食。现在李圣人的思想应出口转内销,我们要重新坚持‘以粮为纲’的基本国策,保护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农业。”
唐僧打断主持的话说:“煤国大量生产粮食,他不怕有大量库存压力吗?”
主持却摇摇头说:“人家不怕,因为人家根本不会像我们这样形成巨大库存的压力。”
唐僧不明白地问:“为什么呢?”
主持情绪激动地说:“煤国按照不平等条约把生产的粮食大量地出口到我们汗国,人家根本不愁销路,还会有库存?还是那学者所说‘煤国的险恶用心就是让我们放弃粮食;放弃土地;放弃农业,长期受他们的控制。’说的多么一针见血精辟独到啊!至今国人还被一些文人学者忽悠地蒙在鼓里。人家是人少地多仍然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量出口粮食。我们却是人多地少反而不种粮食任其土地荒芜而被迫进口粮食。这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强烈对比啊。这样已经站起来的我国,何时能富起来强起来呢?因此,西圣语重心长地谆谆告诫人们:‘汗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说的多么中肯、亲切、及时啊!”
唐僧听后颇为感动,他也大声疾呼:“亲爱的国人们赶快行动起来吧!”
接着住持提出了自己的愿望:“现在,我国与煤国打起了贸易战,建议国家利用这个绝好的时机拒绝进口煤国的一切粮食,彻底摆脱它对我国的控制,也好借机消减我国的巨大库存,同时,趁机收复我国沦陷的粮食市场。”
悟空也感叹地说:“贸易战虽说是坏事,但也确实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呀!”
沉默了一会,唐僧起身说:“谢谢住持款待,我们该走了。”
主持站起来深情地挽留道:“你们住下来,玩两天再走。”
唐僧谢绝说:“不用了,再次谢谢你。”
说罢带着两个徒弟来到了庙门外。他停下脚步:“悟空,你去叫叫八戒,说我们走哩。”
悟空叫来了八戒,唐僧骑上了八戒牵来的白龙马,那马肚子吃的圆鼓鼓的,走起路来更有劲了,他们迈开大步继续向西奔去。
这天下午,唐僧他们沿着乡间道路走啊走啊,一直走到夕阳西下,暮色渐起。路上他们听说这儿有一个华阴寺,唐僧决定今晚到寺里过夜。他们一路走一路打听最后终于寻到了寺院,在暮色里,唐僧他们走了进去。闻讯赶来寺里的方丈一见面就寒暄道:“什么仙风把你们给吹来了。”
这位方丈六十多岁,中等微胖的身材,面皮白净,身披红色袈裟面带微笑,举手投足之间气质非凡,一看便知是个有道高僧。
唐僧双手抱拳深施一礼道:“方丈,叨扰了。”
方丈右手向前一伸说:“请到客厅歇息。”然后让人把马牵到了马厩里,接着他们来到了寺里专门接待外来人的客厅里。
沙僧把行李担放在客厅的一边,众人在沙发上坐定后,方丈便问:“圣僧从哪里来?”
唐僧微笑着回答道:“我们从东土大唐而来。”
方丈听后惊讶地问道:“你们不辞劳苦,万里迢迢,敢问要到何处去呢?”
唐僧接着说:“我们要去圣地灵山。”
这时一个十多岁小和尚提着水壶走进来,在客厅的一边的桌子上拿过五个茶杯摆正一一倒入了茶水。然后分别端到唐僧师徒和方丈面前说道:“请喝茶。”
这时方丈转脸对小和尚说:“你去给客人安排一下晚餐。”
小和尚应道:“好嘞。”说完转身走了
方丈不解地问:“到此何为?”
唐僧平静地说:“我们奉唐王之命前去取经哩。”
方丈这才肃然起敬地说:“原来你们就是西天取经的唐僧一行了。大唐到灵山相距几万里,远隔千山万水,且行路艰难。你们目标坚定,矢志不移,不畏艰险,不怕辛劳,真令我等佩服。”
方丈说的唐僧有点不好意思了,他谦逊地说:“过奖了,过奖了。我们只不过是为了完成唐王的使命吗。”
这时风风火火地走进来了一个人,这个人五十出头,一米七几的身高,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显得十分精明。他是寺里的管家,坐下后迫不及待地汇报说:“方丈,找了一下午,我好不容易见到了建波,但是他还是说没有钱。”
方丈听后追问:“你去找小民没有?”
管家望着方丈说:“找了,我就是和小民一起去的。”
原来华阴寺的庙宇依山而建气势宏伟,寺内古柏参天,佛像塑地栩栩如生是一个旅游景点,游客不是很多但也不是很少,平常生意不温不火,也有一定的经济收入。前年小民把一个集资公司的业务员建波介绍到寺里。一见方丈,建波就单刀直入地说:“把钱存到我们公司,月息一分五比存银行划算多了。而且存取自由,想用钱了随时都可以去取,保险的很。”就这样,在高息的诱惑下,方丈也没多想就决定把寺里的六百多万元全部存到了公司。现在寺里急需用钱翻修寺庙,管家去了好几次集资公司却要不出钱来。
方丈后悔地自责道:“都怪我,当初贪念这些高利,把钱存在了这里,现在却要不回钱了,可恨呀!”
唐僧也听不明白他们说的是什么遂起身说:“方丈,我们去庙里烧柱香,让神佛保佑我们一路平安。”说罢,他带着三个徒弟走了出去。
不一会,唐僧他们烧罢香回到了客厅,方丈和管家坐在沙发上正在说着寺里的事情。这时,相继走进了三个小和尚,一个用铝合金多盘端了五碗米汤;一个用多盘端了四盘菜;一个端了一盘蒸馍,上面放了五双竹筷。悟空他们帮助和尚们把饭菜下到了茶几上,端汤的和尚看到管家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管家。我们不知道你也在,少端一碗汤。你等着,我这就给你端汤去。”
唐僧赶忙端起一碗汤往总管面前一递:“给你。”
管家却推辞道:“不用了,我还是回去吃吧。”说完他起身和小和尚们一起走了。
方丈拿起多盘里的筷子递给了每人一双说:“来,大家吃饭。”他们围坐在茶几边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方丈抬手拿起盘中的蒸馍给了唐僧师徒一人一个,最后他拿了一个就着菜吃了起来。这时天已完全黑了下来,方丈起身上前,拉亮了电灯,又回到了座位上吃了起来。吃罢饭,三个徒弟收拾了碗筷菜盘送到了厨房。唐僧和方丈闲聊了一会钱存在集资公司的事,唐僧听罢说:“你们的钱不存银行怎么存在公司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