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1/2)
跟着夫子来到书房,蒋兰忍不住惊呼了一声——实在是她的书房太大、里面的书太多了。作为一个中文系的学生,蒋兰自然是喜欢且羡慕的。
何秀才找出了那本农书递给蒋兰,看到蒋兰眼中毫不掩饰的惊羡,她笑着摸了摸小女孩的头发道:“不必羡慕,只要你好好念书,夫子相信你今后肯定能拥有比这更多的书。”
夫子的话让蒋兰感觉很开心,因为这句话中包含了夫子对她的欣赏与肯定。虽然蒋兰对自己很有信心,但前辈的激励总是能让人更有信心、充满了前进的动力。
翻开书,蒋兰找到讲种桑养蚕的那一部分,把有用的文字都一一摘抄了下来——她打算回家之后再将这些文字与如意口述的方法结合起来,整理好之后便可以告诉阿母。
在何夫子那里学习的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很快就到了第二年,甲班众人下场考试的日子便要来临了。何夫子为了专心辅导她们,就给乙班的学生放了假,于是蒋兰便从何夫子那里借了几本书,准备带回家去看。
按照蒋兰和如意的法子,家里已经成功制出了第一匹丝绸,虽然布庄老板只愿以二两银子的价钱收购,但这也足够值得大家高兴了。
细细算来,一亩桑树每年可以收春秋两季,每季大约能产两百斤蚕茧。制一斤生丝需要两到三斤蚕茧,而制一匹丝绸大概需要六斤生丝。这样下来,一亩地每年就可以制出大约十匹丝绸!
而粮食则要便宜太多,因此自从前几日卖出那匹布之后,蒋华和张氏这些天都笑得合不拢嘴,看到蒋兰回来,连忙招呼了她吃饭。
如意端着菜出来,看到蒋兰之后也朝她笑了一下:“你回来啦。”
“回来了。”蒋兰也朝如意笑着点了点头,这一年来,如意学会了不少东西。若不是亲眼所见,蒋兰绝对不会想到一年以前那个什么都不会的小少爷会变成现在这个什么都会的如意。
大家一起坐下来吃饭,张氏笑着说:“我算了一下,等到秋季过后,咱们家便可制出十匹丝绸,除去必须要用的钱,咱们今年可以攒下好多呢,说不定过不了多久咱们就能在镇上买房了!”
蒋华点了点头道:“阿兰每日都要花一个多时辰去上学,实在是有些耽误事,等咱们攒够钱,便在镇上买几间房吧。”
蒋兰听父母都这样说,虽然能理解他们置业的心理,但她觉得与其买房还不如多买几亩地扩大生产呢。不过反正现在家里的钱也不够,而且阿母和爹爹现在正是兴奋的时候,还是等以后再劝吧。
吃过饭后,蒋兰便又回房学习去了,不是蒋兰太刻苦,而是通过这一年的学习,她发现这科考实在是太难了。单是考秀才就要先考县试,考过了才有资格参加府试,然后才有资格考院试。
县试侧重考基础知识,比如那些必背书目,给出其中一句,然后填上下句,还有写诗作文。下笔时还要注意不能犯本朝的一些忌讳,比如已故皇帝名和当今皇帝名等。
府试除了考记诵,还要考辞章和政见时务,院试的考试内容和府试差不多,但要更难一些。评卷的人也基本都是离本地较远的书院山长或幕友,也就是那些官署中协助办理文案、刑名、钱谷等事务的人员。
有些人考了一辈子都过不了府试和院试,后者好歹能叫一声童生,而前者则连童生的资格都没有。当然,也有人能一路畅通无阻,直接考取秀才甚至举人。就像何夫子的得意门生陈晓枫,她便是一路顺利地考到了乡试,成了举人。
虽然蒋兰对自己有信心,但毕竟这是一种没有标准答案的考试,很多时候,考官的喜好对考试结果的影响更大。不过只要实力够强,就算不能名列前茅,至少还是能做到榜上有名的,这也正是蒋兰所追求的。
正想着,只听“咚咚咚”三声,蒋兰起身开门,只见如意正端着一盘洗好的梅子站在门口,看到蒋兰,如意歪着头抬了抬手上的盘子:“兰妹妹,张叔让我给你送梅子来了。”
蒋兰道了一声谢,然后从如意手上接过了梅子,见他还站在门口,蒋兰不由得也歪头看向如意道:“还有什么事吗?”
如意笑道:“兰妹妹念书这么用功,平时也要多多注意身体才是。”
关心的话语像一股暖流一样汇入蒋兰的心田,就算是母亲和父亲,看到自己这么用功也只有高兴和欣慰的份,只有如意会开口提醒自己不要太累。
想到家里如今的境况比从前好了不少,而这大部分都是如意的功劳,蒋兰看着如意的笑脸,心里突然泛起了一股奇怪的感觉,为什么如意每天看上去都这么开心呢?
“你若是有时间,不如进来,我们聊聊天?”说罢,蒋兰侧着身子,朝如意摆出了一个邀请的姿势。
如意虽然有些诧异,不过既然兰妹妹开口相请,反正自己也没什么重要的事情,就陪她聊一聊、解解闷吧。
张氏在外面看到如意进了蒋兰的门,忙偷偷地跟蒋华咬耳朵道:“你看,如意一去,阿兰就让他进门,连书都不看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