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灯(一)(1/2)
“大家看过来,这里呢,就是千灯镇了,千灯镇啊,至今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了。它不但是我们的先贤顾炎武的故乡,同时呢,也是昆曲的发源地,被称为中国曲艺之乡……”
顾姜缓缓地行走于青石铺路的小巷深处,隔着一面古墙,他听到了自墙后传来的导游娓娓道来的讲解声。
“顾炎武的家乡……”顾姜喃喃道。
千灯是个很美的名字,不过在多年前,千灯镇的名字,还是叫千墩。
由于偏好历史,顾姜曾经翻阅过不少史书。而据《吴越春秋》记载,千灯原名千墩,当年吴王为抵御海寇,在千墩西面的秦望山上筑起烽火台,第一千座烽火台正好修在了这里,故称千墩。
据说是因为千灯与千墩的读音很接近,才会更名为千灯,但顾姜总觉得,还有另外的理由,并不只是因为读音相近而已。
古色古香的江南水乡,连呼吸似乎都带着古老的余韵。沿着窄窄的石板街,顾姜轻抚斑驳古墙上的苔藓丛,他总觉得自己对这里很熟悉,就像曾经已走过了千千万万次。
他闭着眼,只靠直觉摸索着前行,竟也就这么平安穿过了这条被誉为“江南一绝”的石板街。
顾姜有些怅然,这种莫名的情绪是从进入千灯镇就开始的,不……也许是更早,或许是从听说“千灯”这个名字的时候就开始了。而今天,他终于亲自踏进了千灯这座小镇。
“千灯啊……”顾姜喃喃着。
不知不觉间,他发现已经走到了那一处著名的建筑,顾炎武故居——顾氏南宅“贻安堂”。
青瓦白墙,雕梁画栋,据介绍是一座非常典型的五进明清建筑,亦是一处很值得称道的园林布局,为千灯诸景之首。
至于顾姜为什么会知道这些……因为那位导游小姐也过来了……
导游小姐举着小旗子,介绍了一番顾炎武故居的特点,然后带着她的游客们进入了故居内部继续参观。
顾姜并未踏入内部,他只是静静地站在大门前。
端正挂着“顾炎武故居”的牌匾两旁,各悬挂着一个大红色的圆形灯笼,只是市面上最常见的那种。但顾姜恍惚之间,觉得灯笼的位置,曾经吊着的,应该是一个极其精巧的方形纸质灯笼,被红纸细心包裹着的,美丽的方形灯笼。
在无数个漆黑的夜里,灯笼会被点上灯芯,明亮的烛火在灯笼内部摇曳,带着灯笼的光芒也是一晃一晃。
“……好啦,接下来我们去中午休息的地方吧,已经准备好丰盛的饭菜了,我们可以品尝到千灯镇的千灯肉粽、千灯牛肉等特色美食……”
顾姜猛的惊醒,是导游小姐以及她的游客团参观出来了。
自己刚刚都想了些什么乱七八糟的……顾姜揉了把脸,笑着摇摇头,准备离开。
“……降……”极其微弱的少女声音在呼喊。
“什么?”顾姜猛的一转身,但身后空无一人。
幻听了吗?顾姜皱眉。
他似乎听到一声“降”?降?降什么?降落?下降?有东西要掉了?但抬头,又什么都没有,四周的建筑物中也都空无一人。
最近的压力太大了吗……顾姜摁了摁太阳穴,果然还是幻听了吧。
*
雨不算小,滴滴答答地下着。雨滴打在青瓦的屋顶上,再顺着砖瓦之间的缝隙汇聚,流下。
下人们都在自己的房间里休息,谁也没有注意到,休整得干净整洁的院落中,一个一身华服的青年,正撑伞蹲在墙角。
“这是什么?”青年一手撑着伞,一手用一根细长的棍子戳了戳地上的一小团红色物体。他方才看着这一小团东西在挪动,而这团小东西在听见了他的声响后就立马停了下来,假装自己不是活物。
是一只红布包着的老鼠吗?青年这么想着,不过这只老鼠看起来似乎比寻常的老鼠要聪慧一些。
青年微眯着眼,又用棍子戳了戳,这次,红色的东西动了动。
又戳,又稍微动了动。
思索了片刻,青年打算把红布扯开看看,就在他伸手的一瞬间,“老鼠”出声了。
“痛……”
什么?
那团不明物体动了动,然后从一端探出了一个……人脑袋?
青年怀疑自己是否花了眼,他重复眨了好几次眼,又伸手揉了揉,但眼前,确实有一个身形极小的女子躲在红布中。
女子整个人都不过拳头大小,身着一身鲜艳的红裙,头上披着红布,连人带布都完全被雨水打湿了。她似乎是受了伤,秀气的小脸看起来有些苍白,脸颊两侧,是尖尖的小耳朵。
“你是哪来的精怪?”青年自幼博览群书,虽然对精怪的存在与否尚且存疑,但在猜测出对方的身份后好歹没那么失态。
小精怪见青年似乎要生气了,忙不迭地道歉:“对不起对不起……我就只是想拿你一张红纸去补下缺口而已……”
“红纸?”闻言,青年这才发现,小精怪身上披着的,并不是什么布,而是浸了水的红纸。天色昏暗,加之这纸的质地也算优良,青年一时并未看清楚。
小精怪一副委委屈屈的样子:“你们人类不要这么小气嘛……就只是一张红纸而已。”
一边说着,小精怪放开了红纸,伸出双臂想比划一下红纸的大小,但发现自己就算双臂完全展开也够不着红纸边界的时候,小精怪这才讪讪着收回手,顿了一下,又倏地抱紧了红纸。
反正,红纸是我的,不还你。
不知怎么的,青年总觉得自己看出了这样一种意思,忍不住笑了。这是什么呆呆傻傻的小精怪。
“红纸湿了也没问题吗?”青年低声问着,他怕声音过大会吓跑这只小精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