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1/2)
“臣推举仆射王清远担任巴陵郡太守。”李勤向司明珏谏言,虽风光不如从前,到底还能行使丞相的权利,在朝廷上直言进谏。
吴添死后,封地被划为三个郡,名称已经选好,范围未划定,该派何人任太守也未确定,秋浦泽作临时太守,他给皇帝解决难题有功,趁着此次机会,申请调到京师。
冯誉抓紧拟出一个章程,司明珏便拿到朝堂上来讨论。
推荐何人上任,各个都有人选。司明珏面无表情,听他们争论。
除了镇北王封地还有衡阳王和淮南王的封地,他们响应吴添叛乱,必要严惩,人押在天牢,他没去看一眼,直接下诏。
先皇封司明琒做衡阳王,就是让他盯着吴添,没想到他跟着谋逆,差点陷腾国不复,司明珏不打算顾念兄弟情谊,把司明琒贬作苦役,王府一众,女入乐籍,男作苦役。
而祁阳品和吴添两个王府的人,满门抄斩。
封地划为郡县,归于朝廷。
新划出四个郡,宛水郡,岐山郡,巴陵郡,南淮郡。
淮南王封地不够大,司明珏一分为二,一半划为南淮,一半并入岑丹王封地。
司明琉御敌有功,本该嘉奖,可他已是亲王,封无可封,只能再划些地给他。
诸王的事情解决,冯誉准备禀报赈灾一事。
赈灾款来源他已经私下去办,筹够大半,怕灾情严重,需司明珏下令,尽快落实。
还未开口,李勤捷足先登。
“臣有本奏,新帝登基之时,先有匈奴起兵,后有诸王叛乱,登基大典过于草率,各地官员未到京,年号未择定。现叛乱业已平定,臣认为应当重新筹备登基大典。”李勤自信他的谏言会被采纳。
先帝入皇陵三个多月,皇帝下诏让各地官僚进京祭拜,证明礼不可废,之前登基大典是权宜之计。
昔日,登基大典匆匆举行,且不说官员未到京城参拜新帝,大殿之中,司明珏和霍澜冰一起受到群臣觐见,这对已经成年的皇帝是莫大的侮辱,更不要说皇帝至今未定下年号,沿用着先帝年号。
不过,李勤这次确实自作聪明。
这段时间,天灾人祸不断,登基大典一众事宜司明珏早已忘在脑后,现在提起,他吩咐下去。“叛乱刚平定,无须劳师动众,左丞相拟好几个年号呈上来,由朕挑选一个昭告天下便可。”
得了差事,李勤不再多言。
冯誉回禀商南湘南旱灾一事,皇帝拨下赈灾款。
从国库支取十万两银子,由都内令夏正青和少府卿简玉山送往灾区。
随后,无事退朝。
霍乘风本想跟着冯誉一起走,一扭头,看他往内宫去,忿忿不平,怨气陡升。
该死的司明珏,有什么事不能在朝堂上讲,非要去里面单独说。他该不会在觊觎冯誉。
骤然想到此,霍乘风被自己吓一跳,冯誉素来正直,决不会做以色侍君之事。
可万一,司明珏对他有企图。
即使安慰自己,冯誉不能那样的人,可他放心不下司明珏。
越想越纠结,他感觉蛛丝马迹越来越多。
司明珏做太子时,只有一个太子妃,感情不亲厚,从没见过夫妻同进同出的恩爱之事,现在做皇帝,三宫六院空荡荡,只有一个皇后。皇帝不喜女色,一心为公,群臣百姓深感庆幸,觉得当今皇上必是明君。
现在霍乘风用小人之心揣测,只觉得司明珏那里是不爱女色,他分明瞧上冯誉。
越想越不是滋味,心里抓耳挠肝,索性在宫门
口等着冯誉。
自霍澜冰死去,皇宫他不能再随意进出,他也不乐意进。
大臣三三两两结伴离开,李勤身旁跟着五个人,虽比不得从前风光,前呼后拥,依然有人跟他一道,不像冯誉独来独往。
霍乘擎和霍乘宇与他同行,他想有的没的,放心不下,让他们先回去。
冯誉在宫中,也不好受。
司明珏将他单独叫进来,把一沓厚厚的奏折放到他面前,打开看,写得全是弹劾霍乘风的内容。
说他残暴不仁,不让死人安息。
说他目无尊上,屡屡违背皇帝旨意。
说他治军不严,纵容手下强占土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