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2/2)
“王爷可算来了,老奴时常想,今生只怕再难见王爷一面。”老人忙要起身行礼,被朱棣抢先一把扶住。
“老伯说的哪里话,本王寻找多年,不过想拿回当年母亲遗物。”
“殿下是谁?小小年纪就能带兵打仗上阵杀敌的人,怎么会为了件遗物记挂多年?”老人摇头,显然不信朱棣说辞。“殿下今日找到我,是想了解娘娘当日死因吧。”
“那朱棣就不和周伯见外了,的确如此。”朱棣也不掩饰。
老人看着窗外,似回忆起当年时光,很久才说到“当年圣上东奔西走和敌军周旋,皇妃娘娘怀了王爷,还没两个月,已被圣上安置在鄱阳湖一艘船上,老叟就是当年那驾船人。圣上虽然长久不在,但却派了人保护娘娘,不时送来吃穿用度。怀胎十月,娘娘躲着敌兵受了很多苦,终于熬到把王爷生下来。王爷那时还不记事,才两三岁光景。后来天下太平了,圣上却忽然没消息了。直到王爷您三岁时,一个快弱冠的男子找到我们,说是你的皇兄。还说接了圣上的命令,要接你和娘娘进宫。那男子在船上等待三天,催促我们启程。却不想娘娘多年来饱受流离之苦,身体早已病入膏肓。只是想着王爷还小才强撑着一口气。那时见了都城来的王爷兄长,只觉可靠,竟就在出发那天吐血身亡了。”
“我母亲当年是元朝妃子,后来跟了当今圣上。这些我早就知道。只是如你所说,我母亲当日真的是病体欠佳积重难返吗?会不会有别的原因?”朱棣问道。
老人自然知道他这话是什么意思。但却还是看着他眼神坚毅的说“王爷小小年纪被带走,多年来自然看过宫里的一些事情。怀疑娘娘当年死因也是无可厚非。只是老奴当年随侍娘娘,娘娘确实是病无可救。当年王爷兄长带王爷走时,还为娘娘置办了棺木,将娘娘遗体运到都城大葬。他万不会是王爷怀疑的那种人。”
朱棣眼里神色复杂,一时解开多年心结,却又似胸口憋了什么吐不出来。只得仰头一口饮尽杯中苦酒。
却见老人抖着手从胸口衣襟内摸索出一块玉佩,那玉佩古朴雅致,只是做工并不似中原工匠的手艺般精细。
朱棣似曾相识。他隐约记起小时候那个病床上枯瘦的女人老是用这块玉来逗他。想必这就是当时那个玉佩了。
“娘娘的遗物,如今该还给王爷了。”老人说完如释重负,长叹了一口气。
朱棣看着桌上玉佩,因他母亲当年是元朝宫廷流落出来的妃子,战火中竟得朱元璋垂青,但也不知这是福是祸。颠簸流离一生,竟早早殁于病榻之上。
待了结了这件事,朱棣才发现这么多年错怪了太子长兄和一直抚养他的皇后娘娘。当年六七岁便自请去军营历练,马皇后抱着他哭的舍不得,皇上却说这孩子像自己。但现在皇后早已殡天,自己就算心中有悔也是无处诉说。更何况这么多年一直对对待他极好的太子长兄存有怀疑。
朱棣怅然若失,送走了老人,才想起朱允炆还被关在屋子里。
此刻早已超过一炷香时间。他连忙赶过去。一开门却见朱允炆神色慌张,似久盼他不至。
果然他还没开口,就被朱允炆拉到一侧墙壁上。示意他听。
没什么声音啊!朱棣听不出什么。
却听朱允炆说,刚刚听到女人叫喊,似要求救。
朱棣的神色凝重起来,这种地方逼良为娼的事情向来很多,但这种事不会真被朱允炆撞到了吧。
果然,朱允炆又听了一会,干脆把他拉出门直接趴到隔壁门上听。
朱棣这下听明白了,哪是什么女子呼救声,分明是风月场里欢爱时的呻吟**,只怕此刻这屋子里指不定发生什么颠鸾倒凤的香艳之事。
见朱允炆还一脸言之凿凿,就差吩咐他赶紧进去救人了。朱棣不免有些头大。
真是的,今天为何非要带这小祖宗出来。
一般皇子长到十三四岁这方面就差不多已经开悟启蒙了,实在不开窍还有嬷嬷奶妈教导。更何况很多皇子十几岁房里已经收了数个女人了。但朱允炆是怎么回事?马上要弱冠了不会还不明白何谓男女之事吧,是太子兄长太过于正直迂腐不许他这样,还是吕妃从来就没管过儿子?
朱棣脑子里一片问号,但此刻又不能真把自己的长兄长嫂叫来质问,只得默默抱臂站在一边看着这小祖宗想要砸门来个英雄救美。
只怕救的不是美,反而还要因为坏人好事被揍。
思前想后无法,再闹下去只怕他们不进去屋里人倒要出来了。朱棣只得一把把他打横抱起,一边往楼下走一边正色道“这根本就不是什么遇到危险,你以后就明白了。”
但可惜怀里的人不配合,拳打脚踢就要骂他见死不救。可惜一声刚喊出来,一看满厅的人都朝这边看,只得默默闭了嘴。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