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心理罪(1/2)
陈浩天大步来到了档案室。
“陈队!”一名坐在电脑后面的女警看见陈浩天过来,便起身招呼。
“坐!”
陈浩天来到了女警身旁,朝电脑上看去。
电脑屏幕上,正打开着一组dna样本对比。
资料库里原有的那个dna样本采集自1994年,是警方在碾庄灭门案现场采集到的疑似凶手的dna化验结果。
碾庄是玉州近郊须河镇的一个村庄,距离玉州市区大概10华里。
1994年的时候,这个村庄还没有被城市大开发影响到,仍然是个原始村落。
但现在,碾庄基本已经被玉州市区吞并。
当年的碾庄灭门案轰动一时。
死者是一家3口。
七十余岁的老太太和老爷子以及他们尚处于哺乳期的儿媳妇被残忍杀害,一名只有4个月大的婴儿失踪。
案发现场很血腥。
老太太和老爷子的头几乎都被砍断。
哺乳期的女人双眼被挖,身上被捅了十八刀。
更令人发指的是,凶手还对这女人实施了强、、奸。
命案发生之后,警方展开了雷霆行动,但可惜的是,真凶一直找不到,案子就变成了悬案,至今都没能破案!
陈浩天接手重案组的时候,他也是认真地研究过这个命案的。
案宗显示,当时警方几乎排查了与死者相关的所有人,排除了仇杀和熟人作案。
陈浩天回忆着这个案子的资料,他说道:“郑建国的资料,再给我打印一份,我要看!”
“好的!陈队!”
女警答应一声,很快就调出了郑建国的档案资料,打印了一份交给陈浩天。
陈浩天坐下来,就开始认真地看。
其实,在调查郑建国夫妇惨死一案的时候,这些资料陈浩天已经看过好多遍。
他只是想不通,郑建国这样的人,怎么会牵涉入一桩尘封已久的灭门案中?
郑建国,1953年出生,家是玉州市郊周桥镇人。
周桥镇距离须河镇有三十多华里的样子。
郑建国的父母均为农民,他是家中独子。
年轻的时候,家境并不算好,以至于年过三十尚未娶妻。
这个郑建国自小就热爱文学,二十来岁的时候,就开始在本市报纸上发表文章,后来,到了32岁那年,他的作品也开始频繁在国内其他文学报刊上发表。
郑建国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文学青年。
外人给他的评价是:知书达理,温文尔雅,为人和气,性情比较淡泊,一般都与世无争,只喜欢看书写作。
郑建国还加入了市作协和省作协,后来凭借创作成绩,还被安排到区文化馆工作。
再后来,郑建国弃文从商,开始经营一家装修公司。他的公司做得也是红红火火,这让郑建国积累了不少的财富。
这样一个人,怎么可能成为一桩灭门案的凶手?
陈浩天点了一根烟,慢慢地琢磨着郑建国的资料。
他的心情有点复杂。
按理说,破掉一个尘封二十余年的命案,他该感到高兴才对。
但陈浩天就是高兴不起来。
“郑建国的日记、发表过的文学作品,能找得到吗?”陈浩天问。
“郑建国遇害之后,我们搜查过他的住处,在书架上找到了他的两本作品集,他的日记却没有找到。”女警陈丽一脸仰慕地看着陈浩天说道。
“他的那两本作品集子拿来我再翻翻。”陈浩天摇了摇头说,“按理说,像郑建国这样的文人,应该会有写日记的习惯才对!”
陈丽就从资料柜子里将郑建国的那两本文集拿给陈浩天。
他接过来,就闻见一股子的发霉气息。
这说明,这两本书都有些年头了。
第一本文集书名叫《心头有鬼》。
看见这名字,陈浩天心里就是一跳,他心说,这书里的作品会不会有郑建国自己的心路历程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