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6 章(1/2)
“好的。”轩怡调整自己的坐姿,略作准备,开口清声道:“陈氏先祖,避于乱世,历经苦难,东飘西泊,身居客地,不得休憩。所幸上天眷顾,于白塔之下,寻得一方福地;神佛庇佑,于乱世之中,留得一息安宁。塔下孤地,虽地贫物乏,犹可安居定所;漂泊陈氏,虽人丁凋零,尚能修生养息。历代先人,克勤克俭,终得落地生根,励精图治,始能存本生息;行商起家,渐成帮客,乃至坐贾,殷富一方。为商贾者,四海行走,虽逐利为生,但祖训有规,与人为商,以和为贵,以信为本,辛劳而以有蓄,谦礼方能得缘。忌酒尚茶,弃横崇礼,以茶会友,以礼待宾,既沁心怡情,又广结商缘,是以长久而不衰也。”
这段古话是从陈家祖训中整理摘抄而来,原文繁复,内容纷杂,轩怡为了今天的表演,重新进行了编排,将相关部分摘取,简要地介绍了陈氏的渊源和茶礼的由来。
轩怡一边介绍,一边将六个杯子放到杯海里,加上热水,进行烫洗。清洗完后,用木镊夹了出来,一字排开在茶盘上。
“各位领导,塔下陈家以经商起家,行走于南州北县,与四海八方的人打交道,用双脚双肩成就了百年基业。经商往来常行走于穷山恶水之间,萍路相逢都是来往各地的商客。所谓人缘就是商缘,行商路上的不期而遇,陈氏族人总会邀请各路商客,一同坐下来小憩相聊。而泡茶,便成了待客的最佳方式,一杯清茶入怀,即解了疲乏口渴,品了茗香,也打开了彼此间的话题。所以陈家经商,必自带茶叶、茶具,更是在长年的经商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茶礼仪,称之为陈家武茶。”轩怡略作停顿,接着介绍。
“陈家武茶以烫、快、匀为特点。”
“烫,指的是水烫,茶烫,器具烫。水要滚烫,水为财,沸腾翻滚,寓意财源滚滚,陈家茶礼,待客时,水需一直翻滚,不能停歇。茶要烫,茶烫就不能牛饮,初时浅尝,才能品出茶香,再时慢饮,方能感出茶韵。茶杯要烫,轻捏慢放,入手余温,能御寒凉。”
“快,指的是动作快,相逢的商客,都为生计忙碌,时间就是金钱。商客愿意接受你的邀请,停下来与你喝杯茶,是给你面子,是你的福分。所以万事求快,快水洗茶,快茶过杯,务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出茶香,起茶味,显茶色。茶成即入口,万不能有人走茶凉的尴尬。所用茶杯,杯浅口大,一口茶量,所用茶叶,以茶香浓郁,茶色鲜艳的黑、红、黄茶为主。”
“匀,指的是分茶公允,人人匀有。茶盘之上无主客,亦无贵贱。今日的贩夫走卒,他日也许就富并陶朱;不经意的小道消息也许就能成就巨大的商机。尊重每个相遇的人,落魄时不轻贱,富贵时不骄横,才能有长久的生意。陈家的茶杯也是特别,杯沿微弯向下,倒茶时必须公允,茶满则溢,茶溢则烫手,烫手则伤客。”
轩怡说完,用茶匙将茶放入茶壶中,加水洗茶。洗完后加水入壶,盖上壶盖,用开水在壶外浇淋,使得整个壶身受热均匀。她屏气凝神,静待茶与水充分交融后,一手提壶,一手按在壶盖上,将茶壶从低到高,快起缓落,几次来回将壶中的茶倒入茶海中,接着双手提起茶海从第一杯茶杯开始,来回在茶杯间游走,平均地为每个杯子加上茶,待及茶海中的茶水将尽,用茶海提点,使得每个杯子中的茶量相当。
倒完茶,轩怡双手捧起茶托,轻轻地将茶放到客人面前,回手时,双手相合,作请茶状。分完茶,轩怡拿起最后一杯茶,相邀道,“品茶,一闻香,二观色,三品茗。”
“一闻香,”轩怡示范,将茶杯捧到鼻前轻嗅,“闻茶之香味,第一泡茶香味最佳,亦能闻出茶的韵味,新茶清新,老茶悠远,都能通过它的香气,品味出来。”
“二观色,”轩怡将杯放在手中,置于面前,“观茶汤的颜色、观茶汤的通透、观茶汤的清浊,从茶汤中观察到茶的状态。”
“三品茗,”轩怡轻轻地吸了一口茶,让茶与舌头充分地接触,享受茶在唇齿间的游走,以及茶对口腔的刺激。
众人在轩怡的引导下,也如轩怡般喝着手中的茶。大家都没有出声,细细的品味,似乎茶在他们的口里,也有了韵味,别样了起来。
“还别说,这样喝茶,确实跟平时不一样。”老粗感叹道,眉角舒缓了开了。
“许处长,你觉得呢?”老粗问。
许处长似乎还意犹未尽,手端着茶杯,久久没有放下。听到楚县长的问话,他才悠悠地将手中的茶杯放下,开口道,“品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自然与大杯海泡,如牛饮水有着本质的差别。楚县长,从民俗的角度上讲,这套茶礼很有地方特色,刚才听这位陈姑娘介绍,这是陈家特有的待客之道,据我所知,其它地方也有茶礼,但这么紧密地与一个家族联系在一起,又有这么悠久历史的,却是没有。我觉得,可以将这套茶礼与茶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讲茶的故事,讲茶背后的故事,让人在品茶的同时,品味陈家的历史以及与茶的渊源。”
“许处长说得好,接下去,我们可以在两者的结合上下功夫。”老粗点了点头,表示赞同,抬头看向其他人,“大家的意见呢?对茶,对茶礼。”
趁着两位领导的交谈,轩怡又泡了几杯茶,盛在盘子里,端下去给站着的人品尝。
“就现在平山县各村的茶叶产量,我建议县里能摸个底,特别是分散在各村的老茶树,县里能保护起来,这样能确保茶厂原料的供应。” 茶厂厂长提议,“工厂运转起来,最怕的是原料不足。”
“我觉得在茶的包装上也可以与茶礼联系起来,但毕竟茶是来自平山县各下辖乡的,所以还是请大家讨论讨论,这茶该怎么叫好。”人群中有人提议。
有人起了个头,大家的议论就热闹了起来。小王拿着笔,将大家的建议都记录了下来。
时间在讨论中过得飞快。老粗见大家已讨论得差不多,交待了晚上聚餐的时间地点,便叫大家散去。老陈正要离开,却是被老粗叫住,要老陈和轩怡去他办公室坐坐。
“爷爷。”见老陈站在门口等着她,轩怡收拾完茶具,快步地走到他的身边,挽进他的手臂。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生活,轩怡与老陈间的相处有了变化,多出了一份随性,少了一份生疏。这声爷爷,轩怡已叫得自然,隐然有了撒娇的语调。
“今天穿的好。”老陈看着轩怡,仿佛在欣赏,上上下下地细看。
轩怡低着头,笑而不答,脸上的红晕飞扬。
“这身子又瘦了?”老陈捏了捏轩怡的脸颊,慈爱地问。
“爷爷!”
“瘦了好看,”老陈不再坚持,“姑娘大了,爱漂亮了,不过还是身体重要,不能伤了身体。”老陈又一次叮嘱。
“知道知道,我是锻炼减的,可不是饿的。”轩怡回道,对老陈的唠叨并不烦恼。
“你这孩子,怎么跟你爷爷说话的!”老陈教训道,只是话语间哪有责备,尽是赞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