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 愤怒的乡民(1/2)
梳棉蒸汽工厂首先要选择河流旁边,蒸汽工厂不比小作坊,生产过程需要大量的工业用水。
还有,不论在什么时候,水运永远是最廉价的运输方式,轻便的棉花棉条还可以用骡马驮运,沉重的煤炭就必须要用水运了。
前前后后用了三四天时间敲定了地址和分配,顺天府二十七个县陆陆续续的开始挖掘地基,铺设青砖,建造围墙。
先把地面硬化,建设好所有的基础设施,等着北平机械总局的匠人们,过去搭建蒸汽厂房,安装蒸汽机和梳棉机。
白羊口所,一处大明普通的卫所,住在这里的基本上都是军户。
这里距离永定河旁边的蒸汽工厂,不近也不远,大概有十里的路程。
算是附近最近的一处卫所,又有大片的旱地种植棉花,第一家梳棉厂就建立在白羊口所。
在卫所刚成立的时候,军户们的日子是比较富足的。
太祖皇帝为了实现养百万兵不耗费百姓一粒粮食的宏图,卫所的军户们拥有大量的土地,只要辛勤劳作,每年都有富足的收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卫所的田产被官僚乡绅们用各种卑劣手段兼并,军户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
田产被官僚乡绅巧取豪夺了,分摊的苛捐杂税还是没有变,军户们的日子,已经悲惨到丈夫当兵,妻女从妓的地步。
自从卫所种植了土豆,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善,起码能吃饱肚子了,妻女就不需要从妓挣来口粮了。
一条充斥着泥沙的北沙河岸边,矗立着一座蒸汽工厂。
直冲天空的黑色浓烟,轰鸣的机器运转声,打破了这片空旷土地千百年来的寂静。
远处。
一名放羊的羊倌,放下了手里用来圈养的石子,伸长了脖子。
看向北沙河岸边的神奇而又怪诞的景象。
建奴的那招绝户计,遭殃的只是上等水浇田和田。
下田侥幸逃过一劫,面积更多的旱田,同样躲过了一劫。
正在吃着杂草的几只羊,停下了吃草的动作,扭过羊头,警惕的盯着北沙河岸边。
蒸汽工厂旁边,还站着一位名叫金祖德的乡绅。
金祖德和县衙里三班房的衙役小吏,勾结了多年,包揽了词讼。
面对同等地位的乡绅,凡事知道留三分,吃相没那么难看。
面对老百姓可就不一样了,凶残如忽律,凡事都要做绝。
在县里是一位人见人怕的厉害人物。
金祖德在地方上盘根交错了这么多年,对于乡里的课税、杂项、字,推断出一件事,越发的有信心了。
皇上真正在乎的是土豆面粉,只需要保留利国利民的蒸汽工厂就好了,至于引起民变的蒸汽纺织厂。
只会有一个下场。
金祖德做事十分的谨慎,得知北沙河旁边又建造了一家蒸汽工厂,硬是按耐住心里的yu wàng,又是苦熬了一个多月。
习惯了顺风顺水的东林党和晋商,每次栽跟头,不是朱舜多么的会算计,而是因为他发明的东西太过无解了。
金祖德苦熬了一个多月,在蒸汽工厂外面转悠了好几天,一直想搞清楚这家新的蒸汽工厂,到底是用来做什么。
也不知道蒸汽工厂的家丁们,怎么那么死脑筋,整天就知道端着滑膛燧发qiāng在门口站着,塞给他们银子都不要。
接连转悠了好几天,金祖德也没从家丁们的嘴里得到一点消息,给那些巡逻的家丁塞银子还是一样。
直到今天,金祖德瞧见一辆驴车拉着满满当当的棉花,进入了蒸汽工厂,总算是放心了。
看来又是一家纺纱的蒸汽工厂。
心里彻底有底的金祖德,收起手里的邸报,坐进了轿子里面:“先去陈集村。”
陈集村是白羊口所的大村,因为村子里有一条小集市,十里村的老百姓都会来这里买东西,陈村慢慢变成了陈集村。
陈集村那条唯一的小集市,很早以前就破败了,由于活不下去,很多军户们都逃籍成为了流民。
自从土豆面粉出来以后,情况稍微好转了一些,不少逃籍的军户陆陆续续的回来了。
县衙里也没追究,毕竟人口增长是知县很重要的一项政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