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番号 > 第067章 李远的对策

第067章 李远的对策(2/2)

目录

“故意的?为什么?”毛土金惊讶极了,这很不符合常理。

韩红军不满地斜了毛土金一眼,“要不你回去问问他们?”

毛土金就尴尬地挠头。

摆了摆手,李远说,“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咱们得统一思想。我问问大家意见,咱们是继续执行任务,还是自己干。两种选择各有利弊。你们看,现在就咱们四个人,要完成任务,比上天摘月亮容易不到哪里去。我个人对完车过这个任务不抱希望。我们已经打草惊蛇了,没有机会再投机取巧。那些特种兵不是吃干饭的,我在旅部机关的时候去过特大,那帮人的确有几下子。”

兵们都了解李远,这是个喜欢说实话的性格比较耿直的班长。这会儿都是自己人,李远自然的是实话实说。

徐朗问道,“班副,如果干自己的,怎么干?完成不了任务,一样要被淘汰。出发前连长千叮万嘱,一定要留到最后。虽然现在的规则变了许多,可是咱们的目标没变。如果被淘汰出局,第二阶段的战斗班集训,恐怕没多少意义了。”

相对而言,徐朗有些时候比李远还要冷静,这是一位教科书式的好兵,一言一行都是有章可依的。

韩红军眉头深锁,说道,“老徐说得对,无论如何都要留下来。要留下来就得完成任务……”

这是个绕不过去的问题。

说一千道一万,唯一前提是完成任务。

大家都愁眉苦脸的,一想到力量一下子减少了一半,他们对二连那几个兵的怨恨就又多了几分。如果不是李双奎乱搞,第九小队不至于分裂。一支部队的团结,与指挥员有些密切的关系。

李双奎的格局太小。

李远忽然笑道,“你们死脑筋啊,这条路不通,那就想别的路子。你硬拼拼得过人家特种兵?如果说人少了就打不赢,那就没有我军了。想当年我军长征之后才多少人,一直到解放战争,以少胜多的战例比比皆是。”

“班副,是你刚刚说咱们没有赢的希望的……”韩红军小声提醒着。

徐朗和毛土金忍不住笑。

李远瞪了韩红军一眼,说,“死心眼啊,理论上客观上,咱们的确搞不过人家特种兵小队。但是行不行也得上啊!这不是很清楚了吗,咱们实际上没有第二个选择。”

“那你又说自己干……”韩红军替李远尴尬,低声说道。

徐朗和毛土金又裂开嘴笑了。

李远没好气地说,“说你死脑筋你还不承认。我的意思是打破他们的规则,咱们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只要能完成任务。为什么明知道实力悬殊还去硬拼呢?”

三人一听,顿时来了精神,徐朗说道,“班副,你肯定有办法。”

李远说道,“我还真有个想法,可以试一试。”

“班长,什么办法?”毛土金急不可耐地问道。

“咱们现在的问题是人手不够对不对,那么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李远思索着说道。

韩红军说道,“班副,二连那帮孙子奸诈得很,咱们不如自己干呢。”

徐朗沉声说,“这一点我同意老韩的。与其提心吊胆防着他们,不如自己干。想想办法,拼一把。”

叹息了一阵子,李远很无奈地说道,“第九小队走到现在这个地步,教员队已经对咱们有很大意见了。闹分裂,我估摸着这种情况很少见。不管这些了,再想也没有什么用处。”

他收回思绪,说,“难道除了找二连的人合作,就没有别的办法解决人手问题了?想想,咱们的任务是消灭一支以上小队。其他小队的任务呢?会不会有这种可能,比如说有某支小队的任务恰好的与咱们的一样,或者与咱们存在合作的空间。”

徐朗激动地站起来,越想越觉得靠谱,道,“对啊!合作!可以寻求与其他小队合作!十九支小队,不可能没有合适的合作对象的!”

“靠谱!就这么干!”韩红军的眼睛也亮了起来,朝李远竖起了两个大拇指,“班副,欧阳班副和你,他差远了。”

李远眯着眼睛笑着问,“欧阳怎么了?”

一不小心说漏嘴了,韩红军脸色有些尴尬。毛土金不懂这里面的八卦,李远和徐朗是知道的。韩红军和欧阳都是江苏人,一个南通的一个盐城的,平时关系比较好。

徐朗笑着说道,“老韩,听你的意思,这里面有故事。”

犹豫了一下,韩红军低声说,“那我就说说吧,我也觉得欧阳有些不太地道。他告诉我,本来这次集训,连长是打算让他带队的。但是他不愿意来。”

“为什么?许多人想来也来不了。”徐朗皱眉道。

倒是李远若有所思,他大概猜到了原因。

韩红军摇了摇头,说,“没那么简单。他差一个三等功就达到了提干的要求。你想,如果参加集训,就要提前退出新兵连的带训。每年连队两个三等功名额是跑不掉的,其中一个就是给带新兵第一的班长。他如果参加集训,就会错过这次机会。”

“明白了。”徐朗恍然大悟,唏嘘不已,“想在集训期间立功,显然很艰难。原来这里面还有这么多曲折。”

韩红军说道,“欧阳的做法可以理解,但是我总觉得不太对,又说不清楚到底哪里不对。班副,不瞒你说,如果你不来参加集训,新兵连的优秀新兵班肯定是你带的班,欧阳是拿不到三等功的。”

看得出,韩红军心底对欧阳的做法是不满的,哪怕他能够理解欧阳争取进步的心情。

李远摆了摆手,说,“事情总需要有人做的,不讨论这个。把物资清点一下,规划着来使用。”

很明显,韩红军的话对李远产生了影响。李远显然根本没有想到,他能够带队参加集训,不是因为他能力得到了认可,而是因为没有人愿意接手这个烫手芋头!

这极大地打击了他的积极性。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