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股东出现了内讧(1/2)
在张岩听来,1996年到1998年,这三年,是李总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艰难时期。尤其是1998年,成立了农产品集团公司,还建设了李家崖农产品批发市场。
这之后,他的巅峰时刻真正到来了。广袤的西北地区,一个真正的“洋芋大王”诞生了。
在他的努力下,公司规模日益扩大,不仅发展了一方经济,还带动了农民就业和收入,在扶贫工作上,李总也是贡献了骄人的成绩。
这三年,是关键的三年,是发展的三年,也是辉煌的三年。遗憾的是,在李总的眼里,竟是一笔带过,讲得这般潦草。关于创业的一些精彩细节,他想知道得更详细一些。
李总笑着说,小张,没必要深挖细节,那三年,发展趋势势不可挡。毕竟前期的工作做得比较扎实,无论在开拓市场上,还是建设市场上,当时付出了很多的心血。
可以说,是胜利公司成就了潜力无限的农业市场,同样,农业市场顺势而为,赶上了胜利公司的发展趋势,就像一列飞奔向前的火车,农业搭载其上,在大好政策的支撑下,一路飞速发展到了今天这般辉煌的成就。
接下来,李文归转移话题,讲述了1999年发生的一些事。故事跨度越来越大,在张岩听来,感觉太过粗糙。这如果写出去,在读者看来,好像很快结尾了。
李文归却说,故事才刚刚开始。胜利的发展,后面经历了一系列波折,好在公司决策英明,随机应变,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才在竞争激烈的浪潮中,最终成功上了岸。
1999年,公司平稳发展,上升的趋势很明显,自然,那年赚了很多钱。在年底分红的时候,出现了一些不愉快的事。尤其是刘家村的刘麻子。
时光回到过去。年底,公司分红的时候,李文归叫来几位股东,当时有十位股东,给他们分红。分红自然是按入股比例分红的。
李文归是最大的股东,当时股份占了百分之八十五。自然,在诱人的利润池中,他抽取的钱是最多的。
麻子入股不多,也就五十来万。最后分红的时候,他占比最小。除了日常的高工资外,能拿一笔不错的分红,想来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可在巨大的利润池中,麻子眼红了,希望李总能多分他一点。李文归当时就拒绝了,他说,麻子,你不能见钱眼开,这一年,随着市场的良好运营,的确挣了一大笔钱,但是,你别忘了,公司还有一大笔银行贷款呢!这总要还吧!
麻子说,钱还多着呢,按这种发展趋势,到明年就还清了,你操什么心?我们兄弟这些年,为了公司的发展,算不上肝脑涂地,也算得上兢兢业业,毫无怨言吧!开拓市场,建设市场,我们日夜奔波,没少付出吧!多给一些怎么了?
麻子很生气,其余几个有同样想法的股东,也跟着麻子起哄了。他们的理由一致,就是希望这次能多分他们一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