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军之战(一)】(1/2)
华夏的南北之分, 惯常来说是以一条横亘东西的秦岭和七大水系之一的淮河作为地理分界线。
同时它也是水田和旱地;水稻和小麦;亚热带和暖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南北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诸多百姓的习俗都不尽相同, 小到一碗豆腐脑的甜咸之分, 大到粮食耕种的品种划分,数不胜数。
这是一个玉米、红薯、花生等杂粮尚未传入的时代, 故而北方普遍种植且能够作为口粮的只有小麦、稷米和大豆。
暑热退去之后,九月如约而至。此时正是秋意浓郁的丰收季节,田地里的稷米和大豆经过一个夏季的洗礼, 已经连绵成金色的海洋,微风中都带着饱满果实独特的芳香。
按照惯例,这时候寻常百姓们都该是在田地里劳作收割, 不说能装满家里的谷仓,将多半粮食献给主家之后, 剩下的粮食多少也能够一家人渡过难捱的冬季。
只是今天的田野上没了农人间相互打趣的欢声笑语, 有的只是大片望不到尽头的黑色人影——如同蝗虫一般席卷而过。
冀州军中有法令,不得践踏百姓家的农田。但这股黑色潮水显然有恃无恐, 他们不只是践踏, 而且一边行军一边收割。所过之处只剩下被糟践后风卷残云般的寂寥和凄凉。
迎着秋风猎猎作响的黄色大旗上,一个黑色的“袁”字昭示着这支军队的首领乃是袁绍。
处在中军位置的袁绍骑在一匹神骏非凡的白马上, 他的视线在前方,目光所及之处全都是他的军队。
大军的行进速度很慢, 一边是等盟友公孙瓒的军队汇合, 同时也让他有充足时间指挥士兵们收割百姓赖以为生的粮食。
再观袁绍帐下, 可谓人才济济。文有郭图、陈琳、逢纪、许攸、董昭之流, 武有颜良、文丑、吕威璜、蒋义渠、朱灵等猛将。
许攸谋划让袁绍和公孙瓒结盟瓜分冀州。而韩馥在断了勃海郡的军粮之后, 出计让袁绍在夏收之后屯积兵粮,秋收时发兵向南掳掠行军的乃是逢纪。
袁绍紧锁眉头,思绪像天上的云彩一样飘远。
为了这一仗,他已经变卖了不少家产,倾尽了所有身家,不只是筹措军粮,还要广募士兵。如若不能占据冀州,以后他连立足的地方都没有。
想起弟弟袁术那副幸灾乐祸的嘴脸,袁绍低头轻轻摩挲着手上的白玉扳指,用只有自己能听到的声音说道:“该是我的,都将会是我的……”
背水一战,绝处逢生。
在大军南下之前,袁绍已经按照许攸的提议派了高干和前来投靠的荀谌先去了邺城。毕竟真刀真枪打起来的话,双方都会损兵折将。如果能不废一兵一卒拿下冀州,回身再给公孙瓒反戈一击,结果必然大快人心。
此时充当说客的高干和荀谌顺利进入了邺城。
一个来自士林望族陈留高氏,是袁绍的亲外甥。
一个来自颍阴荀氏,荀彧的亲弟弟,和韩馥也算是昔年好友。
议事厅里,主客分坐,冀州文士武将全数到齐。
“所以二位是来充当说客的吗?”韩馥屁股都还没坐下,已经直接挑明了二人的来意。
高干此时还算是个愣头青,数代长辈清名累积的名望让他有一种倨傲的盲目自信,闻言也没有多加思索韩馥的未卜先知。
他面朝韩馥坐下,不卑不亢地说道:“在下听闻公孙瓒已经引重兵从右北平南下,冀州有不少郡县都望风而降了。此外袁公也带兵到了安平国境内,我们是听到消息跑来知会一声。”
韩馥慵懒地拿手撑着脑袋:“那韩某在此就多谢二位了。”
“不敢不敢。”
高干和荀谌对视一眼:似乎这位韩府君心中没有什么波澜。
高干眼眸微眯,笑道:“所以,府君的意思是?”
“哦,我应该说什么?他二人不是前去讨伐董卓吗?”韩馥语气放缓,略一沉吟,还是决定陪他们把这场戏演完,“二位远道而来,必定还有话说。韩某想问一句,如今我该怎么做?”
荀谌的容貌虽然比不上荀彧那般逸群过人,但依稀和荀彧是有几分相似的。荀韩两家是姻亲,二人的关系不说好到可以同塌而眠的地步,相比于高干这个“外人”,他说的话韩馥可能更容易接受:“表姐夫,谌有话说。”
韩馥知道荀谌善于巧辩,点了点头,挥手示意他说。
荀谌在来邺城的路上已经想好了说辞,当下便从容说道:“论家世名望,能让天下士人和豪杰真心归附,您可比得上袁公?”
韩馥笑道:“我不如本初。”
荀谌精神一震,继续说道:“袁公曾经和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党,敢对董贼横刀相向,您可比得上他?”
韩馥忽然想起袁绍当年在雒阳城中意气风发的模样,心中思绪万千:“自然不如。”
荀谌微微一笑:“袁氏四世三公,门生遍布天下,多少士人受其恩庇,就连府君也曾是袁氏门生。在这一点上,袁公无人能比,您可同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