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实录(1/2)
满怀期望地选择了“广播电视作品分析”课程,然而,只是——教师满意度流于形式。
近日里,我校文新院一位教师因授课内容被停课。院里管得严,没有时间、地点以及人物姓名的风声,且以此为引,谈谈广播电视作品分析课程的同一副教授开设的电视策划课程的课堂内容。
我们的副教授在电视策划的课堂上很悠闲地讲起他的往事:“一九八七年的时候啊,我上大学,买个单车,买个收音机,可牛气……” 两堂课过去了,对于丰富的人简介予还是可以予以理解的。
“我们当时就我一个硕士研究生,待遇很好,很牛气啊……” 下一天的两堂课结束了,这个人光辉史真的好长啊。
“我以前农村实习的时候,条件很艰苦,那时候有收音机……” 再一天的两堂课没有了,学生们看着始终没有开启幻灯片的白墙,唏嘘。
“我文艺副刊的朋友啊,现在可牛气……湖南电力公司的老总,是个高人,我们经常一起出去……”又一天的两堂课散漫而过,瞌睡。
“这个音响对广电课时很重要的,希望你们可以尽快修好……” 另一天的两堂课正式逝去,呆坐了这么些时间,看书的看书看手机的看手机,一片哗然,无所事事。
“以前,同学们对我满意度不高,我一个人开很多类课……”是啊,这门课名称改为“某某副教授的个人光辉史”满意度便会更高些了。
自己负责的事情,必定得自己去做,并且努力做好,不能指望着有善良的人可以永远包容,这样子,懒惰和勤劳无异,不负责任和追随本性无异,教育事业如何发展?包容之心有之,包容之心亦有度。
满意的老师依旧满意地教课,不满意的老师也依旧不被满意地教课,为何看不到改变?大学课堂需要的不是无望的欢乐。
综合英语讲师会找来系统的英语发音练习册并且把电子版发到群里来供学生练,不仅在资料提供上做得用心在量化学习任务上也颇有她的坚持。能够日复一日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注意强调发音细节的讲师,是好的讲师。而我们所谓的播音主持课的老师,竟拿不是所有人感兴趣的理由来放弃我们真应该有的训练,转而用课堂时间去看“快乐大本营”。更有老师在课堂上语重心长的同时也是空泛的大声疾呼我们中国文化的被冷落的缺失,怎么缺失的?潜移默化丢掉了,就在大学教师敷衍了事的课堂上缺失!
不把专业学术论文、最新研究成果拿出来讲,也不严格要求学生按时按量做一些小论文的训练,或是要等到毕业后学生自己搜罗来看?只是,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除了那闲谈的功夫,对如何搜集资料怕是知道得云里雾里,并不十分清楚。
通俗易懂不等同于降低标准。如果一个人想拥有中等水平,他需要去学习经典的代表人类最高水平的文章。那么一开始就学习中等水平的文章,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打着通俗易懂的旗号在课堂上讲初中生水平的文章,何以立大学之根本?
真正的痛苦是心灵的殉难,是隐藏在灵魂深处的痛苦,无人看得见的痛苦。教师备课量不够,知识量不足,一节课下来学生脑袋空空如也,一学期下来学生痛惜节节呆坐在课堂上花费的时间,“我好像没学到什么。” 想多了解这个世界却枯坐在教室,连看课外书也不得安静,可谓真的痛苦。
由此可知,学生不满情绪的直接原因,是讲师对待课堂的态度。如何是好?严格纪律固然重要,自主选课定是不可不提。对于讲课不成体系、无所准备,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却又毫无文学水平的讲师,让他的课堂冷清去罢。这样说未免过了头,目的只在于给不用心备课的讲师以警示,从而带动整个的大学课堂活跃起来,有效率起来。
是哲学院的讲师,便把真正的哲学原著拿出来讲。用空泛的语言重复刻板的框架,只会让学生唏嘘反不如高中水平,竟荒唐到用百分之五十的平时成绩来稳定到课率,且不论学生的惰性,这并不是有心求学者失落离课的原因。我校哲学班学生甚少,给感兴趣的同学以深入了解哲学的机会终究是好的。讲师井井有条解读学生自己拿来看看不懂的高深莫测的哲学原著,就原著的精细之处共同探讨,展现一代宗师的大家风范,令好学之人有来得值得之感,才能够真正算得上是大学课堂。
传播学讲师的课,内容丰富通古博今;新闻学讲师的课,语言精准井井有条;比较文学讲师的课,幽默风趣自成体系;古代文学讲师的课,热情洋溢重回盛唐;西方文学讲师的课,经典文学深情阐述;电视摄像讲师的课,层层细分清晰易懂;综合英语讲师的课,循循善诱任务分明……不乏好的老师,亦不乏perfunctory professor(敷衍的教授)。或许,讲师之间真的需要多一些的交流。
追溯不满情绪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的选课自由度。就教师满意度提高的问题,不免要提到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人是发展变化的,随着知识量的增长与眼界的拓宽,大三的学生已不再满足于无法获取更高深知识的课堂。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负责到底的大学讲师,是大学生认真刻苦学习课程的前提条件,是提高教育质量、体现专业特色的关键。给学生以选择权,在本专业以外的更广的范围上来选择开设的选修课,即是选修课,至少同院的学生都可以有考虑选择的机会,才是真的给学生努力的动力和学习的自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